#深夜大脑里的声音
关于亲密/亲子关系的一点小思考:
1.永远不要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干涉别人的行为,或隐藏与当事人有关的信息。要相信当事人的判断,但也不要100%坦诚,一眼就能看穿的人非常容易成为有心人手里的“枪”。
2.没有人是你肚子里的“蛔虫”。人心隔肚皮,有事要积极沟通,哪怕被误解。虽然“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但至少努力过了,问心无愧。
3.不要后悔自己的选择,但也不要否认自己做错的选择。不要害怕“回头看”,但不要“走回头路”。“人无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回头看”是为了吸取教训,不“走回头路”是为了不在同一个人身上犯两次同样的错误。
以上三条均适用于亲密/亲子关系,以下一条仅适用于亲子关系。
4.“小树不修不直溜”。对孩子的教育,要平等沟通,给孩子自主选择、自行判断的空间,但在原则性问题(底线问题)上要树规矩,否则孩子会在某种程度上走弯路。
说几个我同辈人的例子:都是父母与孩子平等交流沟通的家庭,父母完全尊重孩子的选择,但是在教育阶段成绩上父母对孩子都没有底线要求。于是,三个孩子的其中两个,中考就没能考上,一个复读了初四,走了艺术特长生,明年夏天高考;另一个复读了初四,第二次中考考没考上不知道,只知道高中没念完就送到国外重读高中了,现在应该是还在国外。第三个孩子中考考上了本市最好的高中之一,虽然说当时年级倒数一百名进的高价版,但高中努力走了竞赛保送到了当年国内前三的大学,但因为极度偏科,大学六年肄业。在大学期间兴趣爱好偏向了拉丁文,大学肄业后,家里送到了国外重新念本科,专业也是相对冷门的神学,后来读没读研不知道,现在也应该还在国外。并不是说这三个孩子现在的状况就很糟,只是个人觉得比较唏嘘,小时候都是很聪明的孩子,如果他们的父母对孩子在成绩上能有一定的要求,也许就完全是不同的人生了。当然,也可能人家家里本身有钱,能给孩子试错的空间,主观觉得没什么所谓,这个我也无法主观判断,我唏嘘的点主要是在孩子多花费的时间上,而且复读了初四的两个孩子,换到“双减”之后的这几年,大概率是没机会复读的,只能去上中专,或者直接送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