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
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霹雳啪啦糖之歌
115
关注
6
被关注
0
夸夸
空气越稀薄
风景越美丽
霹雳啪啦糖之歌
1天前
Barret李靖: 相比自我肯定,自我接纳需要更大的勇气。 自我肯定就是,即便做不到,也不停地暗示自己"我可以的",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而自我接纳就是清楚地知道自己只做到了六十分,承认自己的不足,然后去思考还能做哪些事情让自己接近满分,即便永远无法达到也不气馁、不悲观,接受自己的不足。 自我接纳以后,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有哪些事情是自己无法改变的,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可以改变的事物上,而不是通过欺骗自己的方式,让自己朝着无法改变的方向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尼布尔的祷告文里也说过:"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深刻体现了自我接纳的精髓。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经常会为了那不值一分钱的自尊和面子,死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最后不仅丢了面子还丢了里子。殊不知,认怂也是一种可以被接纳的生活方式,承认自己做不到,或者承认自己当下还做不到。贯彻这个人生观,需要的不是能力,而是勇气。
0
0
0
霹雳啪啦糖之歌
3天前
刘勿锋: 因为自己走的路,体验不够好,所以就对别人走的路充满了美好幻想。这个现象,貌似在教育场景特别显著。 国内都是走应试教育路线的,这里面有哪些弊端,大家都很清楚,因为有亲身体验。说得最多的,就是不自由、填鸭式教育、知识与社会脱节、唯分数论、培养的是书呆子…… 于是乎,一些人就对西方的素质教育路线抱有极大的期望。在看过一些他们的故事和案例之后,就觉得他们的路线才是人类理想,能完全解决自己曾经遇到的问题。 但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些案例,本身就是别人精挑细选出来,用于论证自身优越性的?如果都盯着各自的缺点去找案例,想必一样能找出来很多,只不过没人在宣传罢了。 基础教育阶段,总的任务应该都是同样的3条。 一是普及关于世界运行的基本常识,属于扫盲。多看多记就能搞定,考试属于最快的检验方式。 二是学习能力、思辨能力、数理推理能力的培养。这些没有大量的训练,大概率是无法习得的。只不过在大多数人看来,刷题只是在刷题,而不是在训练底层的能力,也是很可惜的。 三是拿到社会筛选的门票。这是资源分配问题,不是体制问题。不管哪种体制,在这一条上都是一样的残酷。为了高考刷分,要拼命到很晚,但好歹还有条路。可如果要通过做一堆贴金的项目,去拿名人推荐信,对普通人家的小孩来说,就不用拼命了吗? 总之呢,基础教育这条路,任务一样,目的地也一样。一种方案是所有人一起挤绿皮火车过去;另一种方案是各显神通,可以骑车,可以开车,可以高铁,也可以坐飞机。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代价。 不要迷信,兼听则明。 ps. 批判性思考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只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不管你什么倾向,都能在网上找到对胃口的信息,于是偏见就容易被加强。不加注意的话,小到可能买到货不对版的东西,最后只能吃灰;大到在买房投资教育上做出错误判断,最后人财两空。
0
0
0
霹雳啪啦糖之歌
3天前
橘子汽水配柠檬水: 我发现人是能预感到友情的消散的。 最近发现自己和一位过去朋友间的友情在渐行渐远,很直观的感受到“友谊烙印”慢慢变淡。 这种预感来自于,你发现两个人之间没话说了,聊的时间越来越短。 最重要的是大家关心的事情已经不再有交集。 圈子在变,生活越来越不一样,价值观越来越不同,像两条永远向前流动的河,在某个地方相汇,而后流向自己的大海。 两条河之间的连接,在分岔口以后,彼此默契的戛然而止....... 我曾听说过,两个人之间的友情是需要“具体的细节”来支撑的。 就像看完一场电影,留下印象最深的通常只是短短几个画面,但却铭记一生。 现实也是如此,我们对另一个人的印象总是依赖于无数生活中的细节。 然而,当两个人的空间距离和人生阶段变远,你会发现——“大家彼此间缺席太多互相需要的时刻。” 因为缺席,就没有新鲜事发生,没有出现新的细节。 两个人之间能留下的印象就越来越模糊。 于是,就只能反复用以前的事情来回忆,双方的对话就失去了魅力。 像漫天大雾里断线的风筝,我们有时候,只能看见它一点点飞走,一点点变淡,但是却又抓不住。 “人生路上,有人能相伴一程已经很难得,追求永远只是虚妄。”
0
0
0
霹雳啪啦糖之歌
3天前
杨大壹: 最近喜欢的几集播客👇
0
0
0
霹雳啪啦糖之歌
4天前
Louisie: 众鸟高飞尽。
0
0
0
霹雳啪啦糖之歌
5天前
鸠摩小虾米: 三岁之前的孩子,可能真的没啥记忆。 反正我的确不知道我三岁之前在干嘛。 三岁之前的他们,完全不会记得,今晚是跟奶奶睡,还是跟妈妈睡;今天去了博物馆还是公园;那天看到了那只小螃蟹,是开心还是害怕;也不会记得,三岁之前的每一天,都跟谁在一起,都在干嘛。 如果孩子三岁之前没记忆,那家长参与孩子三岁之前的生活,到底是为了什么?他又不会记得。 1:三岁之前的亲子时光,不是让孩子了解家长,而且让家长了解孩子。 2:家长重新养一遍自己 3:看到佛的样子 一一来说吧。 三岁之前,孩子虽然记忆不在,但是感觉会在。 记忆是消失的,但感觉是留存的。 安全感和幸福感,本就是在家长的一次次拥抱,一次次拍拍,一次次安抚中,一次次被回应中,建立起来。 而家长的在亲子关系里的存在,不是为了给孩子创造记忆,而是为了了解自己的孩子。 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为了建立起感觉。 你只有蹲下来,了解了孩子饿了的哭、困了的哭、害怕的哭、伤心的哭、崩溃的哭,疼痛的哭,这些哭有什么区别,分别要去怎么对待,你才能大概了解一点点,孩子每天经历的,是怎么样的一个世界。 你只有看到你的孩子每天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明白每一种哭声的不同。孩子下一次哭的时候,你才会胸有成竹,明白这些哭声,背后都有原因。 而你只有胸有成竹了,你的孩子才能留存这些安全感和幸福感。 育儿里面,有一个很关键的点,叫把孩子的行为和本心分开。 接纳孩子一切情绪,找到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去处理问题。 然而,这些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 难就难到:它需要你去观察他们,去体会他们的情绪,然后再去分辨不同行为背后的原因。 这些,都需要你真正参与到孩子的世界中去。 带孩子,不是给他吃饱穿暖,教他读书写字,是真的去观察他们,然后试着成为孩子看这个世界,并理解他们。 于是,你会发现,你会有两个大收获。 「重新养一遍自己。」 正视生命和养育这件事,我是从生育开始的。 你能参与到一个全新的生命的成长过程中去,这是一件非常值得感恩的事情。 这个生命的成长,让你有了全新的生命体验。 有很多很多人,都是养了孩子之后,才开始自己养自己的。 「如果我是我自己的孩子,我会怎么对ta」。 养育这件事,给了你一个非常明确又具体的场景,那个生命就在100%依赖着你,你的养育方式,就是你所有价值观淋漓尽致的体现。 而恰恰因为自己三岁之前的记忆消失了,所以养育孩子,能帮你把人间的这段记忆给弥补回来。 孩子从躺到爬到坐的过程。孩子会坐,是先翻身,然后侧躺,然后两只手和屁股形成三点支撑,然后才会坐。 我在养孩子之前,一直以为就是躺着躺着,就坐起来了,后来发现完全不是。 孩子从高处下来,是会先背过去,趴好,然后慢慢把脚垂下来,靠着上身力量慢慢向下滑。孩子可以从很高的地方滑下来,而且完全没有人教,人类发育的必经之路。 了解这些事情,其实也没啥用。 只是,我记得很清楚,我看到儿子从高度慢慢滑下来,突然记忆穿越到小时候。 我突然能感受到我扒着凳子往下的那一瞬间的记忆。 当然,拥有那一刻的记忆可能也没啥具体意义。 唯一的意义是,我当下能感受到小小的凳子对孩子来说有多高,他们眼中的世界,和我眼中的世界,比例是不一样的。完全不一样。 我只有拥有那一瞬间的记忆和感受,我才能大概体会一下他看见的是什么样的东西。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刹那,我就一直在克制。 我带着自我训练,有意识有目的,千万不要居高临俯视孩子。就是跟他在一起重新感受一遍这个世界。 然后,在跟小朋友一起感受世界的整个过程中,重新养一遍自己。 因为你跟佛在一样。 三岁以下的小朋友,是最接近与佛的存在。 他们的每一天,都在正念。 他们的正念状态是天生的。完完全全的活在当下。你我都经历过,只不过这段记忆消失了而已。 所有的感官,都放到最大。不纠结过去,不担忧未来,全身心专注于此时此刻;好奇开放,真实表达每一刻的真实情绪。 有三岁以下孩子的家长,可以认真观察一下自己家的孩子每天在干嘛,感受一下什么叫正念状态。 于是你就拥有了一种新的看世界和看事物的角度。 跟孩子出去,我重新开始看蚂蚁,看树叶,看蝴蝶和看泥土。 树叶的颜色区别从来没有这么明显过,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蚂蚁,我周边存在的动物,比我想象中多很多。 路上的挖掘机,也比我想象中多很多很多。 生活中没有手机的介入,你就会在现实生活中参与到极致,让自己充实起来。 你会从高高的斜坡中滑下来,你也会没事蹲着看蚂蚁,你也会把石头扔进小河,然后看水花溅起来的样子。 拥有这些体验,没法帮我赚钱,没法帮我完成工作的kpi,也没法帮我还贷款。 但是,它能让你停下来仔细思考一下。 你会发现,我们大部分人一直在追求的,都是狭窄通道里面的那个正确答案。 它明确清晰,还有着一道光。我们的状态,就像是带着一个眼罩,朝着那个正确答案的那一点点光亮奔去。 但是,那里摩肩接踵,极其拥挤。 带着眼罩,所以看不见树木,看不见蚂蚁,看不见阳光,看不见石头扔进小河的水花,看不见蝴蝶翅膀上的那一排斑点。 带着孩子一起长大,就像是短暂地跟佛站在一起,你摘开了眼罩的一角,看看这些看似微不足道,但是才是世界一切组成的基石。 这就叫,重新养一遍自己。 你记忆消失的前三年,就这么被捡回来了。 我之前一直是一个非常容易发脾气的人,我向来没什么耐心。 但是有了孩子之后,他们一直在问我,为什么会这么有耐心,为什么对待孩子情绪能这么稳定。 我心想:他的每一次崩溃,我都能感同身受,我非常能理解为什么孩子做出这样的行为。行为都是外显的事情。 所以我每次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他都能感受到我的稳定和感同身受,他就会马上平静下来。 佛是带着我看世界的,面对佛,你又怎么会发火。 的确是孩子给我带来的平静和稳定。 前所未有的平静状态。 我异常平静,养育着他,和我自己。
0
0
0
霹雳啪啦糖之歌
5天前
王紫君Zima: 一个华裔营销大师赤手空拳奋斗成亿万富翁。 他接高端客户的咨询费,一天5万美元,看到有个人总结他的7条诀窍。 他的创业思路叫做 high-ticket sales,主要面对高端客户,现总结部分要点如下: 第一,你必须自己花过很多钱购买某个服务/商品,你才能理解那些客户的心理,你才能更好地对他们销售。 没有花过钱的人,会以己度人,推销自己认为重要的价值点,遇到潜在客户的问题和犹豫时,第一反应是要降价来促销(用自己的价值观来揣测),而不真正理解高端客户的痛点和兴奋点。 我总结下:不要拿自己的口袋,衡量客户的口袋。 第二,只和真正有经济实力的客户合作,不能浪费时间在没有支付能力的人身上。 第三,只和意愿强烈的客户(committed customer)合作。 意愿强烈的客户,会想方设法来迎合你的工作方式,这样大大降低了你的工作量。 有钱但是意愿不够强烈的潜在客户,会有各种各样的特殊问题和要求,要耗费你的时间,这些客户必须要果断放弃。 第四,要把自身大量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脸书,油管,还有纸媒大规模传播出去。 这是一个建立品牌的过程,累积效应惊人。这点非常重要。 客户主动上门来找你,和你挨家挨户 cold call 找客户,是天壤之别。 供参考:https://mp.weixin.qq.com/s/sAd-8uwoxCJgmwQg2I8AjQ 第五,对于客户的问询质疑,最强大的回答是"I don't know" (我不知道),让客户自己去解答自己的问题。 主动去试图解释推销,往往会有反效果,让客户产生本能的抵触情绪。 第六,上述原则,即使在你很穷的时候,也要坚守。 否则你很容易浪费大量时间在不匹配的客户上,无法赚钱,心态很不爽,很难真正摆脱困境。 而一旦坚守住这些原则,事业上正轨,会慢慢越做越顺,心情也非常愉快,形成良性循环。 第七,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愿意定期花大钱从各行各业真正的有实际经验的高手那里获得指点,这样自己可以永远走在时代的前面。
0
0
0
霹雳啪啦糖之歌
6天前
橘子汽水配柠檬水: 建议尽早培养事情“悬而未决”时的平静心。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悬而未决”的经历,例如你给别人发了一条信息等回复,别人过了几个小时没回,你就非常焦虑和狂躁,没有办法干手上的其他事情。 这种情绪的根源就在于—— 第一,你害怕不确定性,人类对于不确定性天生的排斥,让你难以忍受“悬而未决”的状态。 第二,你希望一切事情都按照你自己的节奏来,最好跳过过程,直接拿到结果。 但实际上,大部分事情都需要有“抛皮球”的心态。 把所有的事情当做一个皮球,当你把事情抛出去以后,就让接球的人去烦恼。 尤其是当你面对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决定时,如果你无法立刻做出选择,那就“先放一放”。 不要在手里没球的时候一直幻想着自己接不到球怎么办,你要让自己先参与到其他日常生活中去。 皮浪所提到的“悬搁”(Epoché)也是这个道理。 意思就是指在中止对不自明之物的判断,以达到一种心灵平静的状态,即不动心(Ataraxia)。 这是古希腊的皮浪学派提出,它的核心就在于对不确定或无法证实的事物暂停判断,从而避免无谓的忧虑和焦虑。 “事缓则圆,人缓则安”。
0
0
0
霹雳啪啦糖之歌
6天前
广屿Ocean的笔记本: “有钱人的最大资产,是穷人。” 之前在上海的咖啡馆写东西,偶然听到隔壁两位聊天讲到这句话,一直印象深刻 “偷听”得知两人都是在海外工作,聊起生活成本问题,其中的女士说,“在我们这,有钱人最大的资产是穷人。” 什么意思? 我简单翻译一下就是,“人口红利”是富人的无形资产之一 她说,“在我们这,你只用去专心赚钱就好了,各种事情都有“低成本”的人帮你盯着,家教老师、家政阿姨、甚至是打理资产,我们这的人力成本比外面低太多了。” 其实有钱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她说的,也就是中产,是网上比例最多的“年入百万”的人,他们还需要考虑人力成本和生活中柴米油盐,海外修水管1万,我们这修水管500,人力成本低确实是能节省不少钱 另一种是真正的富人,是给“年入百万”的人开工资的人,他们的低人力成本指的是产业,是海外的人工贵就转移到我们这,我们的生活水平上来后人力成本也相对贵了,就转移到东南亚甚至是非洲去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是投资人黄海的消费产业观察,他说日本已经进入了【廉价消费时代】 他写道,“日本消费领域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他们的物价一直处在一个冰火两重天的状态。贵的非常贵,但便宜的也是真便宜。 比如日本的大创百元店,按照汇率他们的百元店就相当于我们的5元店。大创有70%到80%的产品,比如锅碗瓢盆,还真就只卖5块钱。 再比如星巴克,他们的星巴克比我们这的还要便宜20%到30%。再比如娱乐,东京迪士尼的门票折合成人民币大概350元,比香港迪士尼便宜了一半。上海迪士尼最便宜的常规票也要475元,东迪也是目前全世界迪士尼里门票最便宜的。 那贵的部分呢?比如,出租车是出了名的贵,再比如,美容、理发,等等 日本便宜的东西有个共同点,它们都属于可以规模化供应的标准品。而贵的部分,都属于要依赖特定资源的东西,比如依赖进口的食物,再比如人工贵,因为人也不是标准品,没法通过供应链解决。 目前整个日本的商业社会形成了一个语境,商家把性价比当成核心竞争力,消费者也把省钱当成最重要的事。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企业要么继续卷性价比,要么出海。他们的谷市之所以上涨,并不是因为企业在国内的利润增加,而是因为企业在欧美市场盈利,这部分来自海外的利润在推动股价上涨。” 以上,你会发现不仅日本,包括欧美国家涉及到人的服务部分,价格也是比较贵的 如果换做是你,更愿意选择【人口红利】还是进入【廉价消费时代】呢?
0
0
0
霹雳啪啦糖之歌
6天前
Louiscard: 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说:“他人对我们的关注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原因便在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一会儿觉得自己聪明机巧、幽默风趣、一言九鼎,一会儿又觉得自己蠢笨如牛、了无情趣、一钱不值,在这种摇摆无定的情状下,我们对自身价值的判断完全受制于社会的态度——若得褒扬,我们就会感觉良好;反之,则痛不欲生。我们的自我认知就像一只漏气的气球——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他人的爱(对于气球而言,便是源源不断的氦气)来填充自己的内心,而经不起哪怕是针尖麦芒大的刺伤。” 1. 原来大家都在焦虑啊; 2. 「核心我」要稳定! 3. 别被「他人认可」绑架,特别是「纵向关系」的认可,只要在共同体积极贡献,无论结果如何,心情都不会太差。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