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夯夯的夸夸Life
9关注11被关注1夸夸
大大地热爱这个世界🍭
和我先生一起~
夯夯的夸夸Life
5天前
请问各位,南京好找工作吗?
30
夯夯的夸夸Life
25天前
暮色
00
夯夯的夸夸Life
26天前
00
夯夯的夸夸Life
1月前
我想在即刻看OH卡牌圈子
00
夯夯的夸夸Life
1月前

是流光呐: 知乎有个回答让我印象深刻,谈的是交叉验证: “真正的确定性,其实不是来自自行计算的完美无缺,而是来自多个无关角度的殊途同归。这意味着一个作者跨的领域越多,ta在一件事情上的判断如果是来自这多领域的交叉验证,ta的判断越值得在意。而跨领域较多的作者自己肯定有这种跨领域验证的下意识习惯。 反过来,如果一个作者自己的专业领域过窄,ta往往形成低级的自洽,对自己专业里的几个名词过于执拗。ta们往往意识不到,如果你不能从别的领域和角度来验证检验,往往是你自己对自己的本专业理解的太浅。 狭隘不叫‘专业’。” 在我学习了多门学科知识后,也能体会到这种交叉验证,往往能带来新知。 就以我读保罗·内申(Paul Nation)书看到的time-on-task principle(我理解为任务时间量化原则)为例,该原则说的是如果你想做某件事,就大量地做(This principle says if you want to do something, do it a lot.),比如可以规定自己每天/每周,固定花多少时间用于听力、口语、写作、阅读等等。我读的这本书是关于语言学习的,但是书中的这一原则显然不限于学习语言。 我以前用类似番茄todo的APP,基本都是设定倒计时或正计时一小时来做某件事,然后这段时间就专注做这件事。后来形成习惯,做事前就计时,看着最后累积的时长,心里很有成就感。这样我就有数据来说明,我曾经花了多少时间用于某些事项,这样也方便事后分析自己的时间投入情况,及时调整。 这个方法我觉得很适用短期内看不到成效,只有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明显效果的事情,比如学习一项新技能、锻炼身体等等。 后来阅读艾思奇的书,了解到“量变”和“质变”的概念。艾思奇写到: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这就是说,质变必须以一定的量的发展程度做基础。量变还不到一定程度,就要引起质变,是不可能的。如果一定要勉强这样做,结果是会落空的。鸡蛋没有孵到一定日子,就要破壳,一定得不到小鸡,而只是浪费了一个鸡蛋。” 在发生明显的质变之前,需要有足够的量的积累。再回到开头提到的任务时间量化原则,就很容易体会到这种知识的交叉验证了。 鲁迅曾经这样劝告爱看书的青年: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的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也幸而有各式各样的人,假如世界上全是文学家,到处所讲的不是‘文学的分类’便是‘诗之构造’,那倒反而无聊得很了。” 以上大概就是我会选择学习自己专业之外知识的原因。多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知识,就多一个角度理解世界,可以让自己看到更大的世界。

00
夯夯的夸夸Life
2月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00
夯夯的夸夸Life
3月前
只怪我自己
00
夯夯的夸夸Life
3月前
我欠他的太多
10
夯夯的夸夸Life
4月前
该来的人总会来的
00
夯夯的夸夸Life
4月前
想忙的跟陀螺一样团团转,这样才不会抑郁情绪。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