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Xiaoliang_
61关注69被关注0夸夸
产品经理。
直播工具,定制 DTC,交易与社区,空间体验服务设计。
置顶
Xiaoliang_
9月前
人生需要 inbox 的思路。

前段时间读《笔记的方法》,看 flomo 的直播,都提到一个知识管理的方法:设置缓冲区。

其实不仅仅是知识管理,工作、生活上都需要有「收件箱」的存在,作为信息不断涌入的缓冲带和暂存区(因为有时人是无法控制自己的信噪比的)。

比如在电脑桌面设置一个 inbox 文件夹,todo 清单设置一个 inbox 工作区,笔记里设置一个 inbox tag,对于刚得到的信息或事项,先交由收件箱进行存储,然后定期去 inbox 里清理、整合、归类。

这会让工作或生活的主线变得清晰很多,因为缓冲区的存在,重要的、优先级高的信息才不会被污染。

信息需要有序,这种以退为进、先缓冲再整理的方式,比「时刻有序」更加科学。
913
Xiaoliang_
5月前
想了想当产品经理最爽的时刻,是独自在电话间内边听歌边画原型图、写需求文档。

因为只有这时候没有人声嘈杂,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当然,这时也不用撕逼,不用当客服,不用和业务阐述自己的设计思路,也不用说服任何人。

真有点大学下雨天在宿舍但又没课的感觉了。
00
Xiaoliang_
5月前
总结下 5 月。

5 月进入了对新项目的需求收敛和固化阶段。

几个月前开始负责一个线下的新项目,包含点单结算系统的开发、硬件设备的交互方案以及进店后的动线设计。

对于日常工作围绕着需求文档、视觉交互稿、手机界面的产品经理来说,能够接触到实体的硬件产品无疑是令人兴奋的。

硬件设备、用户动线对我来说是个新课题,5 月进行了很多产品方案和视觉上的探索,也身体力行参与了硬件设备的装配与测试。每周都需要进行方案更新,除了压力直线上升外,也很实在地感觉到这个项目拓展了作为产品经理的能力栈。

也通过这次产品设计的经历,略微窥见了在线下空间服务设计的完整项目里,其他协同部门的一些工作内容。例如:空间设计还需要考虑消防合规,也需要在施工前就打点好和社区内其他店铺的关系以防举报;实体产品、施工建材每周更新的打样。
00
Xiaoliang_
6月前
南京美食巡礼:1.5 天的深度味觉体验

如果你对南京旅行的预期是这样的:
1、并非第一次去游玩,或对主要的常规景点(如总统府、秦淮河等)并不是特别感冒。
2、想吃当地的美食。

那么你可以参考一下这一篇 1.5 天南京旅行攻略。(不累,纯吃)

第一天:南京南站 - 茶南大街 - 玄武湖 - 夫子庙
1、茶南大街
茶南大街是一条遍布小食的街巷,在这里吃饭的最佳体验是:
· 打包几家店的食物,最后去一家可以堂食的店。
· 如果有伙伴同行,可同时在不同小店排队,节省时间。
以下是茶南大街值得探索的店:
安家桂花汤圆:黑芝麻红豆双拼、桂花赤豆元宵。
水西门杜家鸭子店:后腿肉。
许阿姨糕团店:咸蛋黄肉松青团。
戚家手工馒头:粘豆包。
小李汤包:汤包、全家福鸭血粉丝。店内可堂食,适合作为茶南大街的最后一站。

2、玄武湖
来玄武湖的主要目的是划船。如果不想去常规的游玩景点的话,天晴时可以考虑在船上度过下午的时光。
一些注意事项:
· 船费为:140 元/小时,先付押金 500 元。
· 玄武湖有众多码头,码头间不互通,还船时需返回至租船的码头。

3、夫子庙
简单夜游了一下夫子庙(人很多),目的是来此吃李百蟹。
· 点餐推荐:点评套餐「蟹黄面 + 蟹黄饭」,外加其他小食。
·点评套餐券提前购买,当天购买可能售罄。
· 夫子庙有两家李百蟹,一店排队时间更长,建议直接去二店。

第二天:科巷 - 打钉巷 - 南京南站
1、 科巷
和茶南大街相似,也是一条有着众多美食小店的街道,同样推荐打包好后去可堂食的店。
推荐小店如下:
早点吃吧:招牌麻团乌饭,本次行程最佳。
陶记正宗德州扒鸡:炸藕饼。
拾叁茶:南京本地果茶。

2、打钉巷
章云板鸭:前脯肉。
李记清真馆:牛肉煎饺。

彩蛋:
新街口的鸡蛋汉堡:不在行程内的美食,很推荐。
水门杜家鸭子可以加老板微信购买锁鲜装邮寄给朋友,朋友已认证锁鲜装依然很美味。
03
Xiaoliang_
6月前
故乡的樱花开了
00
Xiaoliang_
6月前
Figma April Fun Day 的活动,可以选择 old-school 风格的光标。有点意思。
00
Xiaoliang_
7月前
下午看到微信发出的一篇文章,讲到付款后可以通过支付卡片进行订单售后,举例的场景是借用充电宝之后想要进行售后,直接点击「对订单有疑惑」就可以反馈问题或发起退款。

看了下就近的两笔微信支付订单,不同类型的订单,售后问题也做了比较精细的整合。

比如医院的挂号单的售后就有「申请取消挂号/预约」这一选项,甚至还有「查询检验检查报告」的入口;而商户订单的售后则有「不满意商家的商品或服务」的选项。

这个能力,是对支付的后链路打了预防体验下降的补丁,且没有让所有的订单都使用通用的售后理由,而是针对支付主体做了一些区分,一定层面实现了 case by case,对解决具体场景里的问题是有实际意义的帮助的。

这也是关注产品功能后链路的意义所在,虽然这里并不直接促成交易,也没有主流程链路那么多的流量,但细节,有时候才是真正打动用户的,同样不容忽视。
00
Xiaoliang_
7月前
把汇报当成一场微型的产品发布会,跳脱出「岗位语言」,能让老板更容易 buy in 方案。

最近在做一个项目,前期已经对产品做了对应的模块规划与功能拆解,但在汇报时效果却不尽人意,为此有点焦虑。

不尽人意的地方是,我是产品经理,而要汇报的老板不是产品出身,对产品的架构、功能点,以及设计背后的思考并不是特别地关注。汇报的过程并不像和设计师或研发沟通那样,可以在产品的语境里去表达。

设计师和我说,这是往更高阶产品成长的必经之路。就像产品发布会,你也不可能给你的用户看你的产品架构树状图和原型,或者是和他们分析每个功能设计的原因是什么。

我想想,觉得很有道理。产品经理在工作流程里,已经习惯面对研发、设计、运营,所以在评审会上,把每个功能揉碎了讲都没问题。但如何让流程外的老板 buy in 你的想法,愿意投入研发资源和你的人力成本,让你继续推动这个项目发展,是更高阶的产品表达。

如果非产品思维思考问题的人都能听懂并接受你的设计,那么这个功能应该是易用的。这其实是在拓展产品经理的能力栈。

抽象出来说,不能保证汇报对象和你的工种或岗位重合,如果还是按照所熟悉的岗位语言去汇报,老板未必听得懂,也未必听得进去。

要跳脱出原本的「岗位语言」去汇报,把它当成一场微型的产品发布会,老板就是用户,就是观众,用更「业务普适」的角度去汇报,方案才更容易被接纳。
11
Xiaoliang_
7月前
芜湖!
30
Xiaoliang_
8月前
线上「腰封」,能帮助用户更快速地感知产品。

最近的项目里有一款新产品,商品详情页的部分读起来很不通顺,代入用户以后也觉得无法在短时间内对新产品有较好的感知。

老板提出一个新想法,调整商详页的叙事结构,将原来的「产地 - 产品组成 - 推荐 - 使用场景」的框架重新调整,将其中几位行业人士的推荐移到了最开始「引子」的部分。

就好像新书上的腰封,一般会有一些知名人物或同行业者的推荐,帮助读者在还未了解书的详细内容的时候,就能大致从推荐人的背书推测出书的类型或风格。

忽然就理解了,对于新产品的介绍,平铺直叙从概念到具体的表达方式,用户不可能有耐心阅读完,也无需理解。把推荐置顶作为线上「腰封」,其本质是先说产品使用体验,而且是有信任度的行业人士描述的实验体验,让用户直达体验本身。
20
Xiaoliang_
8月前
龙年快乐 🧨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