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听魔笛吗
2关注1被关注0夸夸
不宜被动接受
听魔笛吗
2年前
#社畜的日常
领导派活时最常说的两句话:
“这个不复杂的”
“这个事不会花很多时间的”
领导真是会为我着想呀👍
00
听魔笛吗
2年前
下午半天请了假,从12点到2点半那段等待下班的时间,真的感受到了久违久违久违的快乐。
想到一天中属于自己的时间多了4个小时,即便我并没有要做什么有意义的、值得庆祝的事,但依然有着“被它救了一命”的感觉。
#社畜的日常
00
听魔笛吗
2年前
躺着刷豆瓣,
刷到我明天的心情。
00
听魔笛吗
2年前
读《鹿川有许多粪》有感,一是有读后感,二是真的在嗅觉上也有同感。
我在上海租的是老小区,每天上班走到门口,或再往前走一两百米,到一处相对高档的小区门口,固定都会闻到一股来自下水道的味道。
不管是老破小还是10w+/平方米的楼房下面,粪便在流动,在堆积,它们有时也会努力钻出空隙,和所有人一起呼吸现代文明城市的空气。
00
听魔笛吗
2年前
《长安的荔枝》,非常容易读的一本书,大概三四小时能读完,打工人看得惊心动魄又感同身受:
1. 千古艰难唯做事,老板一句话,基层打工人干到死;
2. 做事更需有学识技能、经验规划支撑,能力才给得了你生还的可能(正如老李是用能力救了自己一命);
3. 人之初性本善,但当“本该如此”的事被夸赞成“善”(林邑奴那段),只能说是大环境已变味;
4. 从老李的官场历险记学到了很多职场生存之道(但我真的做不到🥲,看来注定要被职场淘汰…)
00
听魔笛吗
2年前
“一个人的时间可以被另一个人买走,这个想法事实上相当诡异。”
这两天在读《毫无意义的工作》,书里不乏各种“反思”、“改变”或“反抗”的声音,但回到我的现实中,它们都被堵塞在“难熬”这个词上。
①我的工时是9:30-6:30,下午从1:30开始,连干5小时,每当手表时间指向1点半时,我心里自动冒出两个字,难熬;
②每天通勤时间不算长(吧),四五十分钟,虽然只有3站地铁,但公司离地铁站要走大概20分钟(如果像我上周五扫了四五辆车都“故障”的话),在40度的上海和分秒迫近的打卡时间面前,难熬;
③今天星期二,我请了一天假,想到这周还有3个工作日,好难熬。

于是我觉得必须思考,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些“难熬”?
答案并不难,是时间——但这些都是我不想花的时间。
不过,由于劳动合同、雇佣关系、每月收到薪水,这种双向协议使得我的时间被卖给了公司。
在此之前,这也一直是我认为合理的逻辑。
我也从未想过去质疑它。

直到读到,古典主义者摩西·芬利指出,“但购买他人时间这个概念起码需要经历两次观念跳跃才能理解,这对当时最为老练的古罗马法学学家而言都是很难理解的:首先,要把工人工作的能力,即他的“劳动力”,同工人本身分离开来;其次,要想办法把劳动力倒进统一的“时间容器”中以供人们用现金购买。对普通的雅典人或者罗马人而言,这样的概念可能显得很奇怪、有异国情调,甚至很神秘。怎么可以购买时间呢?时间是抽象概念啊!
他们最多能够理解的方式是以租的方式,把制陶工人带回家,做特定一段时间的奴隶,比如:一天。在这段时间中,制陶工人跟其他奴隶一样,必须按照主人的要求做事。
但他们是找不到愿意接受这种安排的制陶工人的。
因为成为奴隶,就意味着丧失个人的自由意志,成为他人的工具,哪怕只是一段有限的时间,这也是一个人可能经历的最为耻辱的事情了。”

上班和工作不同,或许就在于,前者真的是出卖个人永不可逆的时间;而后者与时间关系则应是,“时间并不是衡量工作的坐标,因为工作本身就是坐标。”
00
听魔笛吗
2年前
来到即刻的第一天。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