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MrCoffeeTalker
59关注3k被关注13夸夸
告别了 7 年研究游戏的工作,依然喜欢学习。
远离工作后,终于有精力探索如何好好活着
用研究的态度对待生活、学习、创作
置顶
MrCoffeeTalker
1年前
试着在 Notion 弄了个主页

目前你可以在这里:
- 了解我未曾公开过的身份和经历
- 知晓我日常活跃的平台
- 按学习、知识管理、内容创作这样的主题,分类翻看我最近几个月的即刻分享(感谢 GPT 帮忙,还在持续更新中)

mrkwtkr.notion.site
1113
MrCoffeeTalker
1天前
清远 4.8 级地震,大家注意安全

打开地震台网的预警,几秒倒计时后立马感觉到了震感,是第一次接触的体验。

之前整理过的地震防灾相关内容:
m.okjike.com
21
MrCoffeeTalker
1天前
生活经验上,对质量要求高于时效性时,即刻似乎比小红书更有参考性

小红书搜索结果的信息太冗杂,可能是软硬广的植入,加上封面图视觉优先的瀑布流布局导致信息量大而杂,还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甄别广告、编排质量低的内容、帮助不大的情绪化内容,反倒是即刻这种文字优先、发布者又多仔细编排的看着更有帮助也舒服。

最近小红书也上了搜索界面的 ai 搜索,试了下不是很满意,虽然能根据用户笔记总结,但结论和信源间的关系不可溯,不知道一个观点背后是哪几条笔记支撑的,在无法溯源核查的情况下也很难信任 ai 搜索总结的内容。
30
MrCoffeeTalker
1天前
人们并非喜欢连接,而是希望通过连接获取些什么时才喜欢

人们喜欢的是在自己在意的范围内的连接。

通过连接带来的支持获取前进的希望,或是在连接中付出支持、确认自我的存在意义。
00
MrCoffeeTalker
1天前
玩《死亡搁浅》岛剪版想起这个事,聊游戏最好找深度玩过的人

机核之前的 DS 媒体试玩整理,不知道龙马之前版本玩的情况如何,因为导剪版加了一些提升游戏体验的内容,如果和深度玩过导剪版的人交流,应该能更好总结 DS2 实际新增的内容。

虽然是二代,但对比对象存在着一代、导剪版这两个,由于中间经历了几年,两个版本可能都有不少人玩过,尤其是从性价比考虑、后上车的系列新玩家可能接触导剪版的可能性更大。

玩导剪版之前,我自己整理机核那期播客的转录文本也是有点懵的,不确定有些东西是不是二代新增的,因为距离玩一代已经有些时间记忆不太清,但玩导剪版时体验不太会说谎,在一代已经通关的基础上,觉得新鲜感强的很有可能就是导剪版新增的东西。
00
MrCoffeeTalker
1天前
DS2 上线前的准备过半
00
MrCoffeeTalker
2天前
恐惧来自火力不足,火力过足则可能招来死亡

当我在《死亡搁浅》全身武装去打 BT,结果没弄明白这游戏的操作硬直机制,面对 boss 站愣是站在原地不受控制直接引发了虚空噬灭。
00
MrCoffeeTalker
2天前
《死亡搁浅》中的过去,人与人是如何信任断裂的

开罗尔打印技术让任何不涉及有机物、活体的 3d 打印成为现实,以至于人人都可以在家中打印核弹,又因为人人提防着别人的核弹,每个人都倾向于自己备好核弹,最终结果上,每个人也都成为了潜在的恐怖分子。

也让我重新意识到了 LLM 中限制特定主题的生成有多么必要。
00
MrCoffeeTalker
2天前
游戏里的武器匠在一条访谈记录里说过这样的话:

「明知道人死了会变 BT,还有恐怖分子在忙着四处扩散武器,真不知道这帮人为什么蠢到这个地步。」

「人死于事故或疾病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有些死亡可以阻止,我们就该去阻止,今天这样的形势下,暴力不仅丑陋更是自杀行为,所以我准备制造大量非致命武器,防止一些傻子把别人或自己弄死。」

julian.: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但我也是真的对那种肆意给别人带来苦难的人不爽,干死他们是我人生的支线任务。

00
MrCoffeeTalker
2天前
《死亡搁浅》游戏里有个收藏家 NPC,他的父亲曾被称作「最后的主编」,见证了互联网连接对媒体信息传播带来的变化。

这位主编在互联网兴起之际,仍坚守不可避免式微的纸媒游戏杂志,直到过世后自己的儿子也就是收藏家继承了他的衣钵,我理解小岛或许也想借这个 NPC 之口表达些什么。

从收藏家相关的邮件对话,作为玩家能了解到,过去的信息曾经是少数的专业创作者仔细研究、编排发布的,纸媒出版物是这种创作产物的代表之一,后来互联网兴起了,几乎人人都可以编辑发布自己的内容,人们能在网上看到更多人的信息,但虚假劣质的内容也更泛滥了,因为门槛的降低也一并降低了内容创作的专业性,随着网络兴起,更多人也开始在网上谩骂、仇恨对立、加剧分裂。

这可能也是人们减少连接的一个契机,接近你说的第一点,不过我理解也有对信息获取追求质量而宁可舍弃数量的一面,类似的事情可能也发生在我们身边,比如重新关注 rss、主动取关曾关注过的人、不再追随畅销书或是网红。

julian.: 《双城之战2》里维克多厌恶了人类的纷争,想要进化(同化)所有人为 love & peace 的统一体。但被杰斯点悟了人类彼此的交互(既包括善意,自然也包括恶意的纷争)才是人类进化的真正来源。这很进化论,也对应《三体》中人类和三体人进化速度的区别以及背后原因。 《死亡搁浅》里小岛秀夫想表达的类似。那里的人们主动或被动地互相断开连接,走入各自的“地下”离群索居。小岛秀夫寄予在男主山姆身上的便是人类连接带来的美好世界愿望。 但《死亡搁浅2》预告片里小岛秀夫在第一部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后却又似乎推翻并重新问出了“Should we have connected”这一问题。 Should开头还是道德上的判断,现在我观察到的种种侧影就是在呼应原子社会或是赛博朋克。因此我想从事实层面来讨论:人们正在减少连接吗?为什么? 有三种猜测: 1. 连接与交互的痛苦过于强烈。怕受伤、怕损失,无论精神侧面还是物质层面。有了期望就自然而然为可能发生的失望感到恐惧,像是小孩用天真的口吻向大人问出:“所以爱会消失,对吗?” 2. 资本主义将人的服务也商品化,进而将人工具化。这里我无意批评资本主义的缺陷,但物质效用最大化的经济假设似乎如桑德尔所指出的没有把意义层面的效用包括进去。这种浪潮转化为金钱至上的社会心理,金钱相比情感、意义更容易数字化,也意味着更容易执行和对齐,更不可被阻挡。 3. 互联网降维了人连接和交互的内容与形式。现实中见面要问好,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实质的行为忽视反而要克服更多的礼节压力,但互联网上不回消息却是低压力的节能mode。同时沟通中音容笑貌的消失也让人对另一个人的吸引力减弱,剩下的是一个冷冰冰的 IM / Post UI。

11
MrCoffeeTalker
2天前
如果一个实体产品附带维护用小工具,且用户买来后很可能会把包装丢掉或放在难找的地方

那么设计者应该考虑将工具收纳在产品本身的可能性,如果产品体积不小的话。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