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YAOSHI
62关注32被关注0夸夸
💆🏻‍♂️在做心理疗愈的产品喵
🙋🏻‍♂️关注AIGC的小学生
🤦🏻‍♂️两只猫一只鼠的铲屎官

半躺半卷的日常,欲登华山不论剑,交个朋友~
YAOSHI
1天前
克里希那穆提这话说的像看了第四季《再见爱人》
00
YAOSHI
4天前
//图3 心理治疗方法的预测排名//
摘录自John C. Norcross,三年前在APA(美国心理学会)发表的一篇关于预测2030年心理治疗趋势的论文。

这个人挺有意思的,从1980年就开始每10年1轮,基于德尔菲调查方法,组织一波业内心理学专家聊聊未来的发展趋势。虽然有的时候事后验证是瞎说,但整体的发展趋势,倒也呼应上了心理治疗的发展史。

免责声明:以下内容纯属瞎掰,充满傲慢与偏见。尊重每位心理咨询师,如果破防了可以骂我,也欢迎讨论。
//原文引用自小红书 @重生之我是老咨 对主流咨询流派的国内现状暴评,结合John C. Norcross的预测,别有一番滋味。 //

精神分析(精分):90%骗子+9%专业+1%大佬,民间爱好者最爱的流派。对来访进行服从性测试,最爱的称呼是"分析家"。天天在网上暴力分析,把来访当成自己的专属钱袋子。

人本主义(人本):互联网大厂员工转行心理学首选咨询流派。平均受训时长不超过两年,没有特定的咨询技巧和流程,全靠"以人为本"的哲学和"相信的力量"做咨询。小红书主页常挂🏳️‍🌈。

CBT(认知行为):大概率在医院工作过或心理科班毕业,一般从业时间大于10年。因为CBT咨询周期短赚不到钱,现在已经没人学了。把人当电脑,天天给认知debug的冷血流派。

三代认知行为(ACT、正念、etc):未经本土化的舶来品,咨询师大部分都有海外背景,操着翻译腔普通话做咨询。咨询技术非常抽象...一辈子做咨询赚的钱,也付不起留学那些年的学费。
50
YAOSHI
8天前
外国人确实喜欢扯概念, EFT(情绪聚焦)+ACT(接纳承诺),这套组合疗法概括起来,其实就一句话,"看进来,走出去。"

向内,看原初情绪来自何处;向外,探人生价值通往何方。而答案本就在你心里,心理师只能指点,不能代劳。
00
YAOSHI
11天前
情绪问题,看了很多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他们都没有提的 1 个根本原因是,穷的。

但凡不装(人设),能把钱给赚了,谁在意别人的面子(情商),和别人的眼色(认同)。然后我心情就 tmd 的好了!
10
YAOSHI
16天前
"我常常感到,纵观艺术史,描绘激情与悲惨是容易的,然而要描写阳光和良善,却要困难得多,甚至是作为创作者的我们不愿意去想象的。在这个如此容易逃避到以抱怨、放纵、自我为中心的时代,我想要把那些自己认为真正重要的事物带到世界上来……比如爱与美。因为现在它们还不够多,还可以有更多。"
阮筠庭
00
YAOSHI
21天前
看了1个做投资人的笔友最新的笔记,颇为感慨。note.mowen.cn

想到14年左右,还在金融业。互联网金融正值百花齐放,各家科技公司竞标路演,言必称金融+科技赋能。10多年过去了,回看还剩几何?倒是9月底a股疯涨的档口,听闻券商技术部的前同事,被拉去业务部充壮丁,帮着给新客开户去了。//若是还在,这会儿估计我也得从"后厨"被拉去前台接客//

向外求职无门,转而向内求索。因为陈海贤老师的1本《了不起的我》,开始接触心理学。

昨天看陈老师的公众号推送,"最近收到很多参加了改变训练营的学员回复说,陈老师,看了你的书哦,给了我做出改变的勇气。我离婚了,我离职了..." 陈老师懵了,"what?@#¥%,我说改变,不是劝你们离哦。不是说劝你们离婚,离职...我是想说,苟住,也是一种改变..." mp.weixin.qq.com

给我看逗之余,也平添一丝感伤。

大学那会儿,因为室友,1个艺设系,1个物理系,1个工设系。宿舍位置又处在楼栋交界,就成了三系学生闲聊的聚集地,时常扯些有的没的。L是我艺设系室友的同班,开始扯他参加的创业大赛。本以为闹着玩,没想这哥们真拿到了奖金,换了风衣,搓起烟头,有点小马哥的感觉...

那时谈理想,聊创业,是件很酷的事。现在身边哪个哥们要是提创业,我们内心的OS估计是,"哥们你没事吧?最近遇到什么想不开了吗?"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曾经怀有理想的少年,就慢慢活成了如今淡淡死感的中年。

如果还有机会对曾经的自己说上一句,"小药师,愿你有追求卓越的能力和韧劲,更有接受平凡的智慧和勇气。不恋过往,不慕未来,活在当下。苟住!"
00
YAOSHI
23天前
这两天优化需求,顺手查了查情绪相关的资料。题图是普拉奇克(Robert Plutchik)在1980年发表的情绪轮盘。之前引用的时候就没找到比较准确的中译版,当时偷懒就直接引用了英文版。这周花了点时间自己翻译,问题就来了。

情绪词库相当匮乏。比如Disgust,Loathing,查词典都差不多是厌恶的意思。所以都归在了紫色的厌恶情绪链上,差别是情绪强度不同。因为厌恶+悲伤,会叠加出悔恨的复合情绪。尝试在嫌弃中加了点恨意,Loathing最后翻译选了"憎恨"。但这样就带出了下一个问题。

英文单词直译过来,没有中文语境里对应的情绪词。比如上面提到的"憎恨",平时恨一个人,我就很少会用到这个词。还有像绿色的惊喜情绪链上,强度排第3的Distraction。词典解释是,"使人分心的事物,干扰"。但中文里也不太会用到"分心"去描述一种情绪吧。暂时也没找到更合适的表达。

读库老六之前参加圆桌派的对谈,流出过1个关于"功能性文盲"的定义。//图2~9//

还挺受启发,中文里最会描绘情绪那帮人,估计都在小说里,

鸿渐道:​"我知道她难看,可是因为她是我们的恩人,我不忍细看她。对于丑人,细看是一种残忍——除非他是坏人,你要惩罚他。"

鸿渐研究出西洋人丑得跟中国人不同:"中国人丑得像造物者偷工减料的结果,潦草塞责的丑;西洋人丑像造物者恶意的表现,存心跟脸上五官开玩笑,所以丑得有计划、有作用。"
-摘录自《围城》

要说中文之妙,形容丑,怎么可以用"细看是一种残忍","偷工减料","潦草塞责"...真的太妙了!做更符合中文语境的情绪词库,也许我该多翻几本小说。
00
YAOSHI
28天前
"人类的苦难,主要是由于滥用解决问题的积极心理过程,来应对正常的心理痛苦。换句话说,我们的痛苦,实际上是对我们内心世界的过敏反应。"//或者你也可以叫"内耗"//
-- 《接纳承诺疗法(ACT)-正念改变之道》Steven C.Hayes Kirk D.Strosahl Kelly G.Wilson

第2代认知行为疗法(CBT)强调认知重构,以改善情绪和行为。有效,但过于强调“纠正”和“批判”;

第3代CBT则引入了正念、解离、接纳和承诺等技术,主张增强心理灵活性。

我特别喜欢其中的1个流沙隐喻。面对内耗,如果我们选择挣扎,就会越陷越深;而如果我们选择接受,反而不会继续下沉。
00
YAOSHI
29天前
#活在1个道德擦边的时代#
民跳匪的距离,只在1份有口饭吃的工作。
00
YAOSHI
1月前
一觉醒来,感觉要穿回小巷人家了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