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李怡Will
373关注4k被关注6夸夸
🧠咨询@系统2
✍️写作@百闻不如怡见
👂播客@系统理性
相信博学、美学和冒险
置顶
李怡Will
1年前
#对人最大的夸奖,就是心理健康

1.我目前对一个人的最大褒奖,就是夸ta“心理健康”。

2.心理健康在我这里,大概等于 = 很善于对待“自我”。这个自我,和英文Ego是一样的。

3.虽然我没有系统学过心理学,但用常识判断,“ego”一词既有我们平时经常说的“这人ego很大”(也就是“自负”),同时也有另外一个方向,即客观描述我们内在的那个“心灵”、“小我”的含义。

4.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我认为大概就是拥有一个健康的ego。在外物施加刺激时,内在的调节机制会使得这个ego不会过度膨胀(以伪装强大)或过度缩小(以迅速逃跑)。ta应该既不会很自负,也不会很自卑。

5.这倒不是说,一个健康心理的人一定不会自负或自卑,只是调节的更好而已。我在生活中见到这样的人不多。

6.我经常见到很多人,被外物按下一个button,他就很激烈的反应。有的是张牙舞爪,有的是敏感封闭。(比如那些网络热门事件)

7.其实,不健康的心理还有深藏着的。有一类人,比如部分时候的我,往往是不表露出那个明显反馈,但心理在那里“反刍”。有点类似那个“精神内耗”吧。

8.这些问题都在我们那个小我、小ego,还是缺乏安全感。

9.说回心理健康的特征。我认为,心理健康的人会带给外部带来健康氛围;

10.ta应该不止是“独自健康”,而是自然辐射到身边小范围的人的。但这种带动和激励绝对不同于纯粹社交型人格所散发出来的框架效应,短时间改变大家的气场和氛围,而是细水长流,让别人也忍不住希望自己也这么健康。

11.说到身边的人,我就想到团队。我记得Google有研究发现:团队最需要的是心理安全感。这种心理安全感一方面可以是组织文化的缔造,比如透明、开放、运动队文化。有的时候,也依赖上述健康心理的人出现,会事半功倍。

12.心理健康这个果,肯定是有外部培育的原因的。

12.如果我夸一个人“心理健康”,我大多是在夸“你在自我成长最关键时期所遇到的人都把你保护的很好”。

13.这种保护必然不是那种“绝对防护”,甚至适时需要一些“外部打击”。它是一种滋养与挑战并存的、自下而上生长出来的保护。

14.这样的保护下,才会生长出内心富足坚定,勇敢不畏,又懂得边界在哪的人。

15.除了外部,心理健康也来自“自我浇灌”。

16.肯定不能忽视的是:心理健康并不是只依靠父母、环境,还有个关键因素就是自己。

17.当你到每一次心智被启发的时刻(我想30岁之前一般都会有2、3次?),你会越来越对“自己”有感觉,知道自我“ego”是什么,你的习惯、喜好是什么,然后有意识的塑造自我、关怀自我。

18.所以,当然,我相信健康心理是可以自我呵护出来的。

19.我们每个人在status / wealth game(纳瓦尔所说的争夺地位/财富的游戏)之外,都有一个 mind game。

20.如果没有赢下来status / wealth game,我们可能会很失望,但如果没有参与到mind game里,那我觉得这是绝对的悲哀。

21.在mind game里,第一个里程碑,可能是你第一次发现“原来身体里有两个我”,你开始意识到那个ego的存在。与我个人而言,是2016年在旅行中的写作时。

22.第二个里程碑,可能就是你妥善看待自己的ego,然后好好的正视它、对待它、呵护它的时候;

23.Ego大是不健康的,Ego小也是不健康的。我们要不膨胀的ego,也不能要枯瘦的geo。我们要一个内在强韧的、也收放自如的ego。

24.由此,希望你更健康。
119
李怡Will
1天前
蛮不错的

房_宫一柳: 分享一些很有性价比的健康消费: 1、100+的流感疫苗。每年8、9月就可以预约或者开打了,找社区医院打四价,注射半个月后生效,已平稳度过多年秋冬春流感期。 2、100-300的洗牙。不仅清洁牙结石预防牙周炎,还能当作定期牙齿检查,及时补牙,避免陷入万劫不复且花费上万的根管治疗。 3、去各地中医院的推拿科定期按摩理疗。刷医保且高效安全,也能提醒自己多关注关节不舒服的地方,避免从劳损到突出的不可逆损害。 4、每年体检不必说了。 可以关注下空腹血糖水平,如果持续偏高正常均值甚至临近糖尿病标准,建议去复查糖耐,看是否「胰岛素抵抗」,也就是不可治愈的糖尿病的可治愈前身。 另外,中年以上最好隔一两年定期查一次肠胃镜(全麻一次查完,有息肉还可以原地解决 5、HPV和重疾险趁年纪小赶紧搞完(我去年年会发言就说的是这个话题。家里有长辈带他们去打带状疱疹疫苗。 6、补充一个小建议,如果有预算,无论是否有情绪issue,都可以去尝试做做长程的心理咨询。就像身体要去按摩,精神也要定期马杀鸡。稳定的咨询关系能帮你更早更好认识自己。 当然最有性价比的还是每天投入一点点时间拉伸或者运动,多吃天然食物,少吃加工食品😊我今年一直因为健康问题在调理,最大变化之一是意识到,我的脑子并不拥有我的身体,而是与之共处,所以要多去感受它,尊重它。祝大家心灵身体都健健康康。

00
李怡Will
2天前
怀疑咳嗽的检测是医院流量最大、最挣钱的业务
😂
30
李怡Will
5天前
越重大的课题
答案往往越是简单的那部分
难处在于搞清楚问题tm到底是什么
00
李怡Will
5天前
对圣人的要求是很高的。一方面高目标,让自己自律,一心向圣贤。另外一方面,普天之下,现实之中,有多少人有如此修养和起点呢?推而广之,又很难啊。所以中国人普遍太过自私(很正常),但历史上又对大公无私之人,推崇备至(海瑞、阳明、涤生),跟风奉为圣人。
00
李怡Will
8天前
郑老师嘴替
不过辩论本身就是意义
太好了

50 激辩:《进击的巨人》究竟有没有烂尾,谏山创到底是不是天才?

边角聊

00
李怡Will
8天前
笑死,确实找了一会儿
00
李怡Will
12天前
这么多人发芒格,其实我只期待一位的点评@刘十九_Lincoln
00
李怡Will
16天前
「做奖」是一个低风险、高收益的事儿。

以前大众认为:权威的机构、甚至官媒才有资格颁奖。但自媒体时代后,大众对谁是“媒体”的感知都日渐模糊。内容的积累赋予了任何媒体/自媒体以权威感。甚至,都不需要内容积累,起一个好记得、看上去厉害的“字母名”就OK。

垂直媒体/自媒体往往善于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抓概念,新概念意味着新赛道,新赛道即意味着新供给。然后就可以做奖、颁奖了。

供给端的团体和个人也需要品牌背书、也需要非物质激励呀~ 需求端的大众则不在意,也懒得search背后奖项运营机构的权威性。看上去有个架势、有些宣传就够了。

几个字母背后,给到整个供给侧一波新的利益:奖项运营商可以积累知名度、人脉关系,慢慢形成对企业方的覆盖;而获奖机构则可能更乐见其成,不论是机构里的个人品牌,还是给公司背书。反正有一个PR,一套“甲-乙-丙”的预算分配链条就自然形成了。

毫无疑问,每个垂直行业,都有人在吃这碗饭。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推动了整体商业化和信息流动,有激励效应。坏处就是一旦看到巨大利益,媒体们蜂拥而至、一起抢饭吃。往往是小白甲方看的眼花缭乱,到最后自high起来,变成汇报工具。过去10年死去的大大小小的广告营销奖项,大抵如此。
36
李怡Will
17天前
知道今天才知道的世界新闻:

1.亮亮丽君
2.蓝白不合
3.阿根廷砸蛋了(?)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