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怡叔碎念工坊.etf
361关注4k被关注6夸夸
咨询@系统2
写作@百闻不如怡见
播客@系统理性
阅读|拳击|认识自己|保持自在
置顶
怡叔碎念工坊.etf
9月前
#对人最大的夸奖,就是心理健康

1.我目前对一个人的最大褒奖,就是夸ta“心理健康”。

2.心理健康在我这里,大概等于 = 很善于对待“自我”。这个自我,和英文Ego是一样的。

3.虽然我没有系统学过心理学,但用常识判断,“ego”一词既有我们平时经常说的“这人ego很大”(也就是“自负”),同时也有另外一个方向,即客观描述我们内在的那个“心灵”、“小我”的含义。

4.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我认为大概就是拥有一个健康的ego。在外物施加刺激时,内在的调节机制会使得这个ego不会过度膨胀(以伪装强大)或过度缩小(以迅速逃跑)。ta应该既不会很自负,也不会很自卑。

5.这倒不是说,一个健康心理的人一定不会自负或自卑,只是调节的更好而已。我在生活中见到这样的人不多。

6.我经常见到很多人,被外物按下一个button,他就很激烈的反应。有的是张牙舞爪,有的是敏感封闭。(比如那些网络热门事件)

7.其实,不健康的心理还有深藏着的。有一类人,比如部分时候的我,往往是不表露出那个明显反馈,但心理在那里“反刍”。有点类似那个“精神内耗”吧。

8.这些问题都在我们那个小我、小ego,还是缺乏安全感。

9.说回心理健康的特征。我认为,心理健康的人会带给外部带来健康氛围;

10.ta应该不止是“独自健康”,而是自然辐射到身边小范围的人的。但这种带动和激励绝对不同于纯粹社交型人格所散发出来的框架效应,短时间改变大家的气场和氛围,而是细水长流,让别人也忍不住希望自己也这么健康。

11.说到身边的人,我就想到团队。我记得Google有研究发现:团队最需要的是心理安全感。这种心理安全感一方面可以是组织文化的缔造,比如透明、开放、运动队文化。有的时候,也依赖上述健康心理的人出现,会事半功倍。

12.心理健康这个果,肯定是有外部培育的原因的。

12.如果我夸一个人“心理健康”,我大多是在夸“你在自我成长最关键时期所遇到的人都把你保护的很好”。

13.这种保护必然不是那种“绝对防护”,甚至适时需要一些“外部打击”。它是一种滋养与挑战并存的、自下而上生长出来的保护。

14.这样的保护下,才会生长出内心富足坚定,勇敢不畏,又懂得边界在哪的人。

15.除了外部,心理健康也来自“自我浇灌”。

16.肯定不能忽视的是:心理健康并不是只依靠父母、环境,还有个关键因素就是自己。

17.当你到每一次心智被启发的时刻(我想30岁之前一般都会有2、3次?),你会越来越对“自己”有感觉,知道自我“ego”是什么,你的习惯、喜好是什么,然后有意识的塑造自我、关怀自我。

18.所以,当然,我相信健康心理是可以自我呵护出来的。

19.我们每个人在status / wealth game(纳瓦尔所说的争夺地位/财富的游戏)之外,都有一个 mind game。

20.如果没有赢下来status / wealth game,我们可能会很失望,但如果没有参与到mind game里,那我觉得这是绝对的悲哀。

21.在mind game里,第一个里程碑,可能是你第一次发现“原来身体里有两个我”,你开始意识到那个ego的存在。与我个人而言,是2016年在旅行中的写作时。

22.第二个里程碑,可能就是你妥善看待自己的ego,然后好好的正视它、对待它、呵护它的时候;

23.Ego大是不健康的,Ego小也是不健康的。我们要不膨胀的ego,也不能要枯瘦的geo。我们要一个内在强韧的、也收放自如的ego。

24.由此,希望你更健康。
66
怡叔碎念工坊.etf
00:01
这世界上说不出是老实人多,还是骗子多😅
00
怡叔碎念工坊.etf
2天前
叫别人多顺人性,自己却总输出逆人性
知行合一很难
10
怡叔碎念工坊.etf
2天前

JingshuChenVeeR: 说下对苹果Vision Pro的一些看法: 1. 硬件绝对甩开其他产品一大截,重新定义头显设备体验的天花板,苹果对显示效果的追求真的很极致了。目前体验到实机的朋友都说非常惊艳。 2. 眼神+手势+语音奠定了未来spatial computing的基础输入方式,交互的革新是最让我这种学HCI的人感到兴奋的。VisionPro丢掉手柄输入,就像以前iPhone丢掉Stylus一样,人机交互永远是往更自然、更贴近人、更intuitive的方向发展。 3. 应用场景和内容生态目前的状况只能用贫瘠来形容😂 个人认为苹果对spatial computing的想象基本还停留在行业几年前的水平:更大的屏幕和更多的屏幕,而spatial computing的本质是人机交互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升级,这个平台上真正的killer app一定是抓住这个本质的。换个角度看,留给开发者的空间和机会是很大的。 4. 硬件上唯二想吐槽的点是续航和价格。插上充电宝才2小时的续航对于作为主打效率工具来说我觉得是不及格的。我感觉这次苹果把能实现的、最先进的功能都堆上去了,追求极致但没有在功耗和成本这些方面做好取舍,顶级产品要做极致tradeoff,这点应该可以做得更好的。 5. 这一代Vision Pro出货量不会太大,不会立刻引爆什么市场,但是会吸引很多开发者进来。苹果在开发者生态方面的能力和影响力远超过其他公司,这点非常值得期待。 6. 这个行业属于未来大方向高度确定,过程中路途曲折的一个行业,还是那句话,不要高估短期的变化,但更不要低估长期的价值。 #WWDC2023 #VisionPro

00
怡叔碎念工坊.etf
2天前
在与创始人交流中,我发现他们经常对我说:“我想告诉他们我们品牌是谁!”然而,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他们其实并不太关心“你是谁”。比起想知道品牌的身份,他们更关心的可能是自己的需求和身份认同。

那么,为什么企业主如此执着于定义自己的品牌身份呢?我认为这其实源于他们希望构建一个清晰、统一的品牌形象,以提高曝光率并增加消费者的品牌偏好。

然而,我相信大多数消费者并不太在意品牌的具体身份,哪怕你是苹果这样的全球知名品牌。他们并不真正关心“你是谁”或“你的品牌定位是什么”。这些更像是企业语言,而非消费者的语言或思维。在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只关心一点:你的产品或服务能给他们带来什么价值和好处?

当你成功地传递了这个价值,例如像80年代的苹果电脑被公认为当时最先进的个人电脑时,你才有资格以启发者和引领者的角度,和消费者分享一些精神主张和情感体验。这些体验会构建出消费者的感知标签,但它们并不能定义“你是谁”。

此外,当企业过于关注“我是谁”的问题时,这可能表现出了过强的品牌人格化倾向。人格化的方法只是找到答案和规范内部行为的一个有效工具,而商业品牌的本质是一个以使命驱动的商业目标组织,而不是一个“人”。在某些行业,去人格化的产品甚至更有效。最好的人格化方式是让组织内的人和组织文化真实地面对消费者,就像维珍的理查德·布兰森和Patagonia的乔伊纳德那样。

那么问题来了,你真的敢像他俩一样暴露“你是谁”么?
01
怡叔碎念工坊.etf
3天前
“克制与爆炸的矛盾感”说得很好,我也懂,但是怎么今天下午还挺空🙃

我是这块小饼干.: 今天拆了办公室一盒新的袋泡茶:岩冷。 作为办公室唯一的长期袋泡茶用户,感觉味道还可。但反过来看包装,觉得有个明显bug: 就是矛盾感,一种又克制又爆炸的矛盾感。 克制是视觉的克制:体现在主辅色选择,线条粗细,字体设计之类的——也就是在需求的brief里,可能会被描述成“高级感”的东西。当然再早几年,可能是“性冷谈”哈哈哈。 而与克制的视觉相对的,是文字的爆炸。 1) 比如,“Ready to tea”这句话,在包装里里外外出现了6次。 且每次都出现在不同的地方:有直接跟在品牌名下面的(以为是tagline),有直接跟在品牌主张旁边的(以为是品牌理念),还有单独出现的(以为是包装上的氛围感文案)。 可能这句话在内部看来很重要,但似乎还没有清晰定义它是啥。 2) 再比如,包装上有清晰的购买指南和使用指南,这特别好。 但困惑的是,“使用指南”是出现在包装上的,而“购买指南”却藏在了包装内的小卡片里。 感觉有点反消费习惯了:一般在购买的时候,才需要更多的“购买指南”来协助决策,比如这个茶的口感/气味是不是符合我的偏好。而买了之后,拆了包装,才需要更仔细地阅读“使用指南”。 3) 再再比如,非常重要的品牌信息蜷缩在了一个小角落(大概是排版太满了)。 看完才明白:噢,原来“岩冷”是茶祖。 其实一开始看到这个品牌名的时候觉得很特别,也自带一些联想,关于自然的、生命力的,所以很好奇它的意思。但想了解更多的时候,就无了,真的可以值得再展开讲讲。 🍪 一直很确信的一件事情是,所有外显的内容都是内部的直接投射。所以,这种“克制与爆炸”的矛盾感或许就是有些事情还没想清楚。 但能做出来or写下来,就很了不起。这是一个过程,一个造镜子的过程: “那些你不知道自己知道的事情,全都会一一浮现”。 希望都越来越好。 🥰

11
怡叔碎念工坊.etf
3天前
我们选择叫系统2“品牌咨询”,还是“营销咨询”,这个事情看起来是很小的决策,其实差异很大。

从内部视角看,我的知识观是足以让品牌vs营销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共通的,对我来说它俩差不多,都可以解释。但是外部视角看,一个企业家或中层决策人,他选择你的时刻,他是没有我们的内部知识观的,在他眼里:品牌和营销,应该是大概率不相同的东西。比方说,营销咨询,大概率偏向解决产品向、生意向、效率向的问题。品牌咨询,大概率偏向解决故事向、审美向、理念向的问题。

所以他起心动念那一刻,是倾向品牌咨询,还是营销咨询,代表着他希望找别人来帮自己“做品牌”vs“做营销”,代表着更愿意为营销付费,还是品牌付费。这一定在后续的认知、行为上会引发一连串的不同,最后导致结果的不同。

这并不一定会发生在每一个客户身上,但它大概率会产生持久的影响,因为我们确信,外部视角下决策者看来,品牌vs营销就是不同的两个事情。伴随品牌教育的深入,这一影响会越来越大。

表达,肯定会影响价值。
40
怡叔碎念工坊.etf
3天前
圈里抄袭洗稿的太多
把使命只挂在嘴上的也太多🤣
60
怡叔碎念工坊.etf
4天前
送走继承,迎来谐聊
00
怡叔碎念工坊.etf
4天前
对于我们所生活的真实世界,你偏向于认为是是残酷的,还是美好的呢?

(这里的“真实世界”,以及“残酷”与“美好”皆可按自己定义)
20
怡叔碎念工坊.etf
5天前
要想🏃的好,理论实践不能少
今日#LearnToRun

几个新学到的知识分享一下:

1.中脚掌着地更好,反正别后脚跟着地2.步幅太大就变成重心后倾,所以要找到合适步幅 3.大腿是要提拉的,也有助于整个人前倾

人天生就会跑,但就和很多事情一样,想要走更远,都值得系统的学。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