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午的时间,用来看这部电影,也是近两年看的唯一一部哭了几次的电影。
虽然电影女主主要遭受的是极端的家庭暴力事件,好像与我们平常的生活相距甚远(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只是听说,或者经历的只是夫妻吵架时的一点“小打小闹”),又因为电影这种本身带有“虚构”的媒介,让我们越发觉得,这只是一场有“教育意义”和历史背景的电影,这给我们带来一种错觉,就是“家庭暴力”与我们如今的生活很远,有的只是一些极端事件而已。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印象会促使产生一些这样的想法:比如没有发生严重的暴力事件,就不认为是家暴,认为只是夫妻之间正常的争吵和“小打小闹”而已。
我至今对“家暴”这个定义真的很不理解,暴力就是暴力,无论在哪里,都是暴力,为什么要在暴力前面加上一个“家”字?有“家”的家暴”明显的带有了隐私属性。显然,家暴这个词,就给了我们这样的错觉,甚至一些执法人员,也给了家暴的行为一些这样合理的错觉。如果两个陌生男女在公共场合打架,那么就是影响社会秩序,执法人员会仔细调查各方对错;而,当两个陌生的男女一旦成为了夫妻,无论在哪里打架,都变成了家暴。这时,执法好像就相当不给力了。无论谁的对错,最后都只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们好像也对这类事件有很强的包容力。可是回头仔细想起来,这难道不是很奇怪的事吗?如果两个陌生人,就因为有了夫妻的关系,就能够把暴力事件带来的伤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不是应该值得反思的事吗?如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什么没有暴力面前人人平等呢?
如果因为婚姻这层亲密关系包裹的暴力事件而无视或者减轻伤害程度,那么,当事人一定会遭受更大的“暴力”,不仅仅是来自身体的,更多的是来自心理的。当任何亲密关系一旦涉及到暴力,其实亲密已经不复存在了!(亲子关系也是一样),当然亲子关系还能打上“为你好”的旗号,而婚姻一旦涉及暴力(哪怕很小的),就如同破镜一样,是不可能再完好无损的。哪怕再在一起,也只是各种无奈的凑合着(一旦一方找到出路,一定会逃走的)。
当然,除了极端暴力事件,其实婚姻关系中更多的还是一些冷暴力。冷暴力不是只彼此关系冷若冰霜,而是言语和行动中表现出的对对方的不够尊重。其实,何止婚姻中,如今的社会环境中,一个女性想要获得一些话语权,真的太难了。(不说话语权,就是想要获得一些尊重都很难)。虽然女权主义好像挺流行的,但社会观念距离真正的男女平等还有很长很长的距离。都说女性觉醒,我觉得,真正的女性觉醒,应该是从母亲不再催婚催生,女领导不再为难女下属,女企业家勇于招聘女员工,女人敢于选择并能够独身生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