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 实践过程中踩的坑》
P.A.R.A. 是很好用的信息管理体系,四个字母对应四个清晰的概念,很好地划分行动和积累精进的边界。上手实操发现,逻辑虽然简单,但稍不留神动作就会变形。记录我的踩坑经历,或许能帮助你少走弯路。
坑1️⃣:俄罗斯套娃式的标签,把标签当文件夹用
🌰我曾为自己的写作内容打造了这样的标签:# Areas/写作/小红书/Mine/doing、# Areas/写作/小红书/Mine/done、# Areas/写作/小红书/reminds/publish。出发点是,这样让我可以比较好跟进每个账号的写作进度。结果可想而知:除了打好标签那一刻,觉得写作内容井然有序的假象外,这些标签没有帮过我任何忙。
“病因”就在于,我混淆了标签和任务跟踪的界限,doing, done, publish,这都是项目管理的逻辑,却硬是被我塞进了分类的体系中,最终沦为装饰。
🌰再比如,在跟踪自我成长方面,也列了类似套娃的标签,如# Areas/自我/情绪/好、# Areas/自我/情绪/坏、# Areas/自我/关系/爸妈 、# Areas/自我/关系/朋友......同理,这些标签,只在写下的第一次被用上了。
坑2️⃣:制造选择困难症的标签
🌰比如,#Areas/自我/成长燃料 和 #Resources/说得好。前者是为了激励自己的话,后者收录妙语金句。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具体实施就有了疑惑,“ 能力是在你追逐的路上长出来的” 这句话,我该放在成长燃料呢,还是说得好里面呢?还有更多类似的话都让我有这个疑问。或许,我可以把两个标签都打上,但是这样做了一段时间发现,一般都是让我觉得可以成长的话,同时我也会觉得它说得好,所以,很显然,这两者可以舍弃一个。
当然,会存在很多一条信息可以打多个标签的情况,但是每次都在两个标签中纠结,就证明这俩的确有问题。
坑3️⃣ 拘泥于定义,不够灵活
🌰 这里说的拘泥有两个 1.Projects 在我的理解里,都是一段“正经事”,比如最近在做的某某项目; 2. reminds 卡片笔记用以记录所学所思,飞书记录每日的日程,这都是我之前的记录习惯。直到有一次朋友分享自己就是用 reminds 来写自己的日程的。我转念一想,是啊,每日的日程不就是一个微观的Projects吗?秉持着精简工具,能用一个解决,就不用好多个,所以,现在每天的日程也写在 reminds 中,标签是 # Projects/ 日记,刚好在同一个平台也方便我写每日反思的时候回顾一下,今天都做了些什么。
以上就是我在使用 P.A.R.A. 过程中踩过的坑。可以很明确地说,我现在的体系依然不完美,但是已经有了“容错率”,这个体系会和我一起进化,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