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reminds
9关注114被关注2夸夸
✍你的首款 AI 卡片笔记
💜“ 笔记助力未来 ”
🌱 阅读、思考、写作 ➡️终身成长
🌈 reminds-app.com
置顶
reminds
1月前
💜如约而至~reminds Mac 端正式上线。

reminds 正式上线

44
reminds
1天前
《P.A.R.A. 实践过程中踩的坑》

P.A.R.A. 是很好用的信息管理体系,四个字母对应四个清晰的概念,很好地划分行动和积累精进的边界。上手实操发现,逻辑虽然简单,但稍不留神动作就会变形。记录我的踩坑经历,或许能帮助你少走弯路。

坑1️⃣:俄罗斯套娃式的标签,把标签当文件夹用

🌰我曾为自己的写作内容打造了这样的标签:# Areas/写作/小红书/Mine/doing、# Areas/写作/小红书/Mine/done、# Areas/写作/小红书/reminds/publish。出发点是,这样让我可以比较好跟进每个账号的写作进度。结果可想而知:除了打好标签那一刻,觉得写作内容井然有序的假象外,这些标签没有帮过我任何忙。

“病因”就在于,我混淆了标签和任务跟踪的界限,doing, done, publish,这都是项目管理的逻辑,却硬是被我塞进了分类的体系中,最终沦为装饰。

🌰再比如,在跟踪自我成长方面,也列了类似套娃的标签,如# Areas/自我/情绪/好、# Areas/自我/情绪/坏、# Areas/自我/关系/爸妈 、# Areas/自我/关系/朋友......同理,这些标签,只在写下的第一次被用上了。

坑2️⃣:制造选择困难症的标签

🌰比如,#Areas/自我/成长燃料 #Resources/说得好。前者是为了激励自己的话,后者收录妙语金句。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具体实施就有了疑惑,“ 能力是在你追逐的路上长出来的” 这句话,我该放在成长燃料呢,还是说得好里面呢?还有更多类似的话都让我有这个疑问。或许,我可以把两个标签都打上,但是这样做了一段时间发现,一般都是让我觉得可以成长的话,同时我也会觉得它说得好,所以,很显然,这两者可以舍弃一个。

当然,会存在很多一条信息可以打多个标签的情况,但是每次都在两个标签中纠结,就证明这俩的确有问题。

坑3️⃣ 拘泥于定义,不够灵活

🌰 这里说的拘泥有两个 1.Projects 在我的理解里,都是一段“正经事”,比如最近在做的某某项目; 2. reminds 卡片笔记用以记录所学所思,飞书记录每日的日程,这都是我之前的记录习惯。直到有一次朋友分享自己就是用 reminds 来写自己的日程的。我转念一想,是啊,每日的日程不就是一个微观的Projects吗?秉持着精简工具,能用一个解决,就不用好多个,所以,现在每天的日程也写在 reminds 中,标签是 # Projects/ 日记,刚好在同一个平台也方便我写每日反思的时候回顾一下,今天都做了些什么。

以上就是我在使用 P.A.R.A. 过程中踩过的坑。可以很明确地说,我现在的体系依然不完美,但是已经有了“容错率”,这个体系会和我一起进化,变得越来越好。
00
reminds
2天前
最近得到了一条人生咒语:我可能错了。它让我学着放下自己的偏见,尽最大的努力去看到“真相”。 它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我的人生咒语的呢?这是我和它相遇的故事。

📚初识“我可能错了”,是在《我可能错了》这本书
这是我摘录到 reminds 里的笔记:阿姜袈亚裟柔语气平缓地说道:“下一次,当你感觉到矛盾正在酝酿时,当你觉得和某人之间要起冲突时,只需用任何你喜欢的语言,真诚而坚定地对自己重复三遍这句曼特罗,这样一来,你的忧虑就会像夏天清晨草地上的露珠一般蒸发消散。这句神奇的曼特罗就是:我可能错了。我可能错了。我可能错了。

作者是来自瑞典的森林派僧侣,远渡重洋来到泰国的修道院修行 16 年,听了无数智慧的话语,但他仍选择把“我可能错了”作为书的名字,想必是有他的理由。于是我把它记录了下来,隐约觉得在以后的生活中,它会给自己带来一些启发。

🎧再次见到“我可能错了”,是在播客纵横四海《对赌》这一期
这是我摘录到 reminds 里的笔记: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会受到既有信念的驱动,并会不断地自我强化。强化后信念又会影响我们处理新的信息的方式,如此循环。原有的信念就是我们的信息过滤系统,在这个“过滤系统”下,大概率只会接收到符合原有信念的信息,不符合的,就会被忽略掉。轻信是人类的出厂设置,因为质疑一切的成本太高了。

这让我意识到,原来人的信念的产生是如此荒谬。听到这一段,我突然想起来,之前记录的”我可能错了”这句咒语,也更加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除了“放下执念”,还有一层原因就是,我现在所持有的信念、对任何一个人的认知、对一件事的判断,或许很大程度上是“一叶障目”,而非真实。

🧠在《千脑智能》的相关阅读中,再次遇到了“我可能错了”
这是我摘录到 reminds 里的笔记:大脑是通过对世界建模来认知世界的,所以我们感知到的并非真实的世界,而是我们在大脑中对世界的模型。大脑的新皮质,不断进行着各式各样的预测,这些预测可以帮助检验模型是不是准确的。错误的预测,意味着模型本身可能是错的,那就需要更新。所以,比起那些支撑我们信念的信息,那些能够帮助检测到大脑中的模型是错误的信息也许是更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及时地修复自己大脑中的模型的偏差,才能更接近真相。

至此,我更能了解到,“我可能错了”不仅仅是让人不再固执的神奇咒语,还能帮助我更好地成长进化,更加接近真相。
20
reminds
3天前
我们对组织的认知和实践
-
在大家的印象中,“组织”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结构,还是可以不断进化的共同体?今天想分享,我们是如何在reminds的组织实践中, 从理念到实践,打造心目中理想的组织。
00
reminds
4天前
如何快速学习

hi,朋友,你是否:
1️⃣在学习新事物时,会非常焦虑和恐惧,即使你知道了很多道理,依然很难知行合一
2️⃣读书时,遇到不会的题,可以找成绩好的同学“抄作业”应对过去
3️⃣工作后,好像所有难题都得自己解决,无处可“抄”,只能不断硬着头皮解决
4️⃣看到很多优秀的人具有我非常向往的优秀品质和能力,想变得像他们一样厉害,但是学习对象太多,也是一种艰难的选择
5️⃣好不容易确定了一个可以“抄作业”的学习对象,却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着手去学

🤔为什么

请停止对自己进行攻击,觉得是自己不够聪明,或是合理化自己做不到的原因。或许,你只是需要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去像个孩子一样,给自己找个学习对象,透过 ta 来建立对这个领域的认识,才能让你更快开始学习。

从科学角度来说,我们的大脑在不断地主动预测和建模,通过和世界互动过程的感受,来建立头脑中认知地图。一个好的学习对象,就像是地图中的参考坐标,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此时身处哪里,了解事物好或者不好的标准。透过这个参考对象,可以开启我们对某个领域的认识。就像我们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行,可能会先做下攻略,去预测,对一个未知的地方在头脑中形成想象,然后再根据现实中的感受,修正大脑中对这个地方的错误认识或建立正确的认识。

✅如何做

1️⃣找到一个你喜欢的学习对象,帮助你建立对某个领域的“好”的标准。然后观察他身上你哪些可模仿的成长方法。比如,我发现《无人知晓》的主播,他也在践行阅读思考和写作。那我就会反复听他的播客,看他写的文章,去分析他身上我能学的是什么,然后去思考,我如何往这个方向去靠近。

2️⃣找到可以学习的点后,拆解成最小可执行的一个to do。贪多嚼不烂,且会让自己焦虑。先拆解出来一个可以最小执行的单位,把阻力降到最低,这样再执行才能毫无压力,且能坚持下去。

3️⃣即刻践行,及时反馈。比如我在听到某个主播分享了一个新的复盘方式,感觉比自己之前一直用的 KISS 复盘方式好,就立刻去尝试,跟我之前的方式做对比,发现确实能修正之前一些没想到的地方,就立刻替换老方法。
00
reminds
5天前
找到你的“万能钥匙”,去开启无限可能

🤦🏻‍♀️我们总会面临很多难解的问题:

1️⃣明明和朋友读同一本书,但是自己好像是没读过一样
2️⃣一万小时定律背后,真的只是时长的区别吗
3️⃣为什么大家都在谈论“读书”,但却有着千差万别的总结和表达
4️⃣为什么遇到难题,我们会下意识先看看是否有别的案例
5️⃣那些比我们厉害的人,到底厉害在哪里
💡我的答案是:当我看到那些优秀的人也在践行阅读、思考和写作的成长路径时,发现他们找到比我更好的参考系,形成了一副更好的地图,帮助他们在人生的每一个岔路口,做出更好的决策。

🌟为什么

为什么有些早上,我们可能都还没睁开眼,就能闭着眼睛找到洗手间,然后开始进行刷牙、洗漱等系列基础的操作。这就是因为我们经过无数次的练习,在脑中形成了一个地图。联系到其他事情上,也是如此。比如在看到一个马克杯时,我们大概率会跟别人做出同样的总结,可是在更多复杂的事情上,如,如何做笔记,如何阅读,如何写作,是继续上班还是创业时,会做出完全不同的总结、分析或决策。

在《千脑智能》这本书中说,要成为某个研究领域的专家,你需要找出一个好的参考系,来组织相关的数据和知识。找到一个有用的参考系是学习中最难的部分,且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这点。或许,大多时候,我们先去找到那个地图的一个碎片,从一个线索开始,逐步补全我们大脑中的世界地图。

💁🏻‍♀️如何做

先从一个小事情,开始靠近。

找到你感兴趣的那个领域,去看看谁是你可学习的对象,选择你可以立即尝试的事情,去模仿,靠近。

比如,我和朋友都在用P.A.R.A. 系统去组织标签,但是我总会频繁改标签,觉得很麻烦。有了这样的疑问,就会去跟他探讨,看他是如何做的;在遇到一些记笔记的难题时,也会去参考他的做法,比如前段时间,我们都看了《种草》,这本书中有很多案例,我在记录的过程中不知道该如何简洁地记录。正好他分享了这本书如何做笔记,我就会仔细看他的笔记案例,模仿他的方式去记录。

其次是,我很喜欢《无人知晓》的主播,他会推荐很多书。我就会从他书单中挑选感兴趣的书,读完后,记录笔记和写成文章,然后跟他的输出去做对比,去看看他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什么。

🍀祝福每一个在终身成长、终身学习路上不断探索的人,都能找到你的“万能钥匙”,去开启无限可能。
00
reminds
6天前
写是慢思考的一扇窗🪟
-
卡片笔记的鼻祖,社会学家尼可拉斯·卢曼说:“不写,就无法思考”。

卢曼的在 30 年的学术生涯中,积累了 90000 多张卡片笔记,以此为基础,出版了 58 本著作,发表了数百篇文章,而且许多都成为了领域内的经典。甚至在他去世之后,他办公室里留下的快完成的手稿被整理出来,又有 6、7 本关于宗教、教育或政治等不同主题的书以他的署名出版。

在德国,教授通常在开始公开演讲时,会介绍自己的课题,卢曼也被问到他主要研究的课题是什么。他的回答堪称经典。他简洁地回答道:“我的研究课题是社会理论,持续时间是30年,成本为零”。要知道,在社会学中,“社会理论”可是所有课题之母。

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说:“写下来的过程,就是思考本身。”

有一次一位历史学家要采访费曼,他在看到费曼的笔记本时说:“非常高兴能够看到你思维过程的精彩记录。”

“不,不!”,费曼反驳道:“这些都不是我思维过程的记录,它们就是我的思维过程,实际上我的思维活动都是在纸上进行的。”

“好吧”,历史学家说:“工作是在你的脑子里完成的,但它的记录还是在纸上。”

费曼说:“不,这不是记录,这就是工作过程 。我需要在纸上开展工作,这就是那些纸。”

卢曼和费曼两位大师,都通过写下来的方式,成就了自己辉煌的一生。但是,为什么“不写,就无法思考”?为什么“写下来的过程,就是思考本身”呢?我心中一直这样的一个疑惑。

今年二刷了《思考快与慢》,还跟 reminds 的小伙伴们一起在读书会进行了讨论,算是真正把这本书看懂了,对我们大脑在做决策的一些机制有了深刻的理解。

前段时间看到一句话“写是慢思考的一扇窗”,有一种“触电”的感觉。感觉一下子,自己心中的那个疑惑被解开了。

我们一直说:写下来是对思考的外显化和具象化;从最底层的逻辑来看,其实是因为写更好地调动了我们的慢思考系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有一种一下子被打通了任督二脉的感觉。

拿做题做类比,简单的题心算很快就可以出结果,快思考系统就可以搞定;但难一些的题,就需要拿着纸和笔写写算算,本质上就是在调用我们的慢思考系统。最简单的,1、2 位数的乘法的计算,很多人都可以直接心算;但是 3 位数及以上的,心算就很难了。

以前我们总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我们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
00
reminds
7天前
有所为,有所不为。💜🌱

reminds 的能力圈

00
reminds
7天前
资产,是一个很好的角度
-
可以当成资产的东西,是会有复利效应的东西,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有价值的东西。

金融学中,资产的价值是通过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和来计算的。那么,能够称之为资产的东西,很重要的一个角度就是,未来有持续不断地价值产生,而且未来的价值是会以当下的价值为基础去“滚雪球”,会产生复利。

我们通常存在银行里的钱,是大家都公认的一种资产。存在银行的钱,银行会按一定的利率付给我们利息。如果利息我们不拿出来,又会成为新的本金,产生复利。利滚利,雪球就会越滚越大。

从资产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在做的事情,是一个很好的角度。

比如说,我们有用 reminds 记笔记的习惯,那记下来的笔记就是一种资产,积累越多,越有价值。

当然,笔记的价值,是需要通过一款真正好用的笔记软件,才能真正发挥出来的。如果说记了一大堆笔记,然后未来很难用到它们,那这样的笔记就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笔记价值的发挥,一个角度是当下写笔记的过程是调用“慢思考”系统进行想清楚的过程,即笔记本身其实是我们的思考;一个角度是记下来的笔记会在未来我们需要的时候,“适时”地出现,助力到我们,即笔记能助力未来。

有了好用的笔记工具助力,再培养良好的记笔记的习惯,那我们记下来的笔记,就是我们的一种“资产”。

再比如说,品牌也是一种资产。当一个品牌通过努力,在用户的心中有了一席之地的时候,品牌的价值就会一点点显现出来,而且随着时间流逝,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品牌就会越来越有价值。

从资产的角度,去审视我们在做的事情,是一个很好的帮我们“断舍离”的方式。

如果一件事,我们要不断付出努力,但是收获是微小的,而且即使做很多次,也不会有新收获。这样的事情,就不会是资产,能少做尽量少做。

如果一件事,虽说做起来很难,但是每取得一点点的进步,都是新的收获,而且未来每一次的努力都会以之前积累下来的收获为基础。这样的事情,就是会有复利的,就是资产,越多越好。

用资产的视角,去审视我们在做的事情,在本质上,就是去看这件事会不会有复利效应。有,它就是资产;没有,就不是资产。

人生是一场奇妙的旅程,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只能有选择地做好一些事情,而“资产”这个角度,便是我们做选择的时候,很好的一个思考角度。
00
reminds
8天前
在听播客的这两年里,收获了很多陪伴和知识,但是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那就是:听播客怎么记笔记。

最初开始听,我是不记笔记的,就过过耳朵,听的当下觉得收获到了就够了。自从开始打造自己的笔记系统,意识到播客是除书本外,另一个可以细细咀嚼的信息源,于是就有了记播客笔记的习惯。

一开始我面对喜欢的播客内容时,总是听一下记一下,频繁的“听”、“记”切换,导致无法很好地享受播客原本带来的沉浸感。加之记录需要我腾出自己的双手,像是走路、或手头有别的事在做,就无法完成这件事。所以,总有一些得不偿失的感觉。

后面我调整了策略,探索出较为轻松、高效的播客笔记流程:

1️⃣不过度打断,只用闪念记录让我 wow 的点
只有让我wow 的点,才会打开 reminds 的微信服务号,快速发一句语音,或者一条简短消息,记录下感触的内容点、时间轴,它们会被同步到 reminds 的闪念中,等待后续处理

2️⃣不立马整理笔记,【听后回忆】
一集完毕,会有几条闪念生成,但不会立即去整理,而是冷却一下,让内容在脑海中再发酵一下。发酵好后(一般是一周内),采取【听后回忆】的方式,看看一集播客下来除了记录闪念的,还能回忆起几个点,能回忆起的点才有可能是真的触动到了自己,且是匹配当下的成长实际需求的,然后针对这些内容整理笔记

3️⃣细化内容,嵌入笔记系统
经过发酵、回忆,一集下来,会有一张或者多张正式笔记卡片生成(建议最好用自己的话去总结每个点),对应的卡片上可以打上标签,如 # Resources/播客/无人知晓,标注来源,内容上若是涉及我的个人的领域,就会打上例如# Areas/ 营销,# Areas/写作。很多时候会发现有感触的内容是可以和自己笔记系统中的其它内容有关联的,我就会在具体的某张卡片后面做双链,关联两张卡片,用以完整我对某个主题的认知

除此之外,有时会把自己的笔记分享到对应播客节目评论区,偶尔还可以和主播互动或者得到听友的回复,也增加了播客之旅的乐趣。同为内容创作者,深知互动是很有力量的行为。
41
reminds
9天前
播客是除了书籍外,获得较高质量信息的来源之一,同时可以提供很强的陪伴感、沉浸感。它不需要特别专注的时间段投入,哪怕是通勤、洗漱、做家务,都可以放着听。作为播客爱好者,我用播客取代了短视频和“无脑”浏览各个 App, 播客逐渐成为了我除书籍之外的第二大优质信息的来源。今天分享一下我是如何高效地听播客,利用碎片的时间,来助力自己的思考、成长的。

🔹怎么选节目
一开始听播客就像闯进了新世界的大门,什么都听一点。两年的时间里,根据自己的成长需要和下意识选择,选定了 19 个订阅,所以我现在是这么选择收听内容的:
1.固定只听订阅的 19 个播客的更新内容,这样我就不会选择焦虑,也更能在需求匹配的订阅播客中找到更深的连接感
2.更新的内容也并不是每集都听,会看单集简介,比较符合我当下的心境、需求,才会听
3.收藏下来的值得反复去听的内容,不同阶段听,会有新收获

🔹什么时候听
1.通勤时段:知识含量较高的内容, 例如讲商业、营销内容的,地铁上也较好掏出手机记录闪念
2.洗漱时间:较为轻松的内容,例如分享冥想、修行等善知识的,跟着主播的叙述进入一个比较惬意的状态,陪伴需要大于知识获取需要

🔹怎么记笔记
1.一般是从头到尾听完,不会急着做笔记
2.当遇到“惊为天人”不记不行的内容,随手打开微信,记录一条闪念到 reminds(记录时间轴+内容)
3.整体听完后冷却一段时间,结合闪念中的记录进行【听后回忆】,如果除了闪念中的,其它没什么需要再记录的,那就只整理闪念就可以。在对应的笔记里打上对应的标签,如#Resources/ 播客/无人知晓,方便查找

🔹几个思考
1.一集好播客,哪怕只收获到 1、2个不错的点,也是在为自己的成长添砖加瓦
2.让 AI 分析、又让 AI 总结大纲,最后复制到自己的笔记里,这整个过程就像在吃毫无营养的一顿饭,其实对我们本身没有益处,也失去了听播客的最大乐趣,例如沉浸感、陪伴感,自己用心、耳朵、意识挑选出来的,才有可能是真正有益处的
3.播客作为比较多元且开放性探索的信息来源,不是探索的终点,而是激发探索的起点

你是怎么听播客的,有什么宝藏播客可以分享吗?欢迎留言。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