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照象吗
14关注176被关注1夸夸
剑桥毕业,我失业了。
人生不过是一场社会实验,用我自己去丈量这个世界。
(只是记录给未来的自己看)
照象吗
1天前
秋招暂停⏸️
美美过圣诞🎄

四个月真的算全职求职了,
没有工作,
但好像大部分时间都在007工作。
准备面试,做笔试,做PPT。

求职经历比实习学到的东西还多!
了解了好多商业玩法,
练习了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写方案,
甚至可以融会贯通给校友提创业变现意见🥹
表达能力和辩论能力极大提高,
性格也更

最重要是个人的reoriented吧,
祛魅,落地,不破不立。
后面会好好复盘的。
40
照象吗
1天前
我是应届生,我很厌恶被基于家庭情况评估。“按照你的生活经验”,实际上是按照你三六九等的基于身份和社会背景的偏见。是的,按照你的偏见而已。在我看来跟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一样,都将外部社会条件或先天条件视作高于个人主观能动性和个人能力。你现在觉得问这个问题无关痛痒,不必敏感,但有一天你因为自己的社会身份,而不是能力相关的考核,而被无理拒之门外时,你就知道有没有必要敏感了吧。

Harvey碎碎念: 我们招募实习生/应届生都有有一个问卷,简称十三问。十三问的前三四个问题都是简单的基本信息了解。其中有一个问题是 【你父母是从事什么行业与职务】 说实话,这个问题在笔试环节去了解到真的是一个很高效的动作(我朋友很diss这个动作,别人求职,你关心人家家庭干嘛) 我关注的不是父母是干嘛的这个事情,也不会势利眼的去考量一个人。 原则:仅停留在文字层面,不再深入去问,这是个人隐私,需要尊重🫡。 但是这个问题答案能够让我去按照生活经验去理解他的背景(比如个人价值观/行为习惯/成长环境等等)也能通过这个答案去评估适应性,去寻找对应的动机以及跟我小组的文化适配性。 -我把这个帖子加入了【大学生求职交流站】肯定不是来炫技的,下面分享下个人的回答理解 假如真有面试官在面试环节跟你聊原生家庭,你的底层逻辑应该是这样的 -积极正面,以积极正面的态度来描述你父母对你的教育方式 -尊重感激,表达你对他们的尊重感激,说明他们对你的成长与教育付出的很多 -个人成长,父母的教育方式为你的个人成长和价值观塑造带来的积极作用 -个人反思,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过的困苦甚至是当,你如何避免 -职业相关性,家庭一些性质的耳濡目染给你带来我们这个职业的plus选项 ----- 我当时求职的时候以及跟我组员分享一些背后的原因的时候 我都会提一嘴 甬台温人民从小被灌输的就是不要害怕困难,勇于创业,打工是不能一辈子打工的。 这种耳濡目染让我的商业sense 抗压能力 灵活度就很强。通过这样的例子来辅助我的个人标签🏷️

11
照象吗
2天前
不会吧不会吧!
有人还没开始上班就被裁员了!

实习被炒,因为有时差,工作时间合不来。
在我看来,合理但有病,没点人性。
一直是线上工作,活也不多,三个月都没任务。
上岗一个多月,跟mentor的唯一一次长对话竟然是因为裁员,也是蛮好笑的。新职场人狠狠battle了一把。

2024年果然是疯狂解锁人生新体验的一年。
30
照象吗
4天前
好消息,得到了一个校招offer!
坏消息,因为薪水低而emotional damage了。

如果一开始就能起点高一点,
为什么要花几年的时间去够到本来开始的时候就该占到的高位。

对我来说工作于两种,
一种是没什么钱,但有点意义,可以。
一种是没有什么意义,但给钱多,也可以。
但既没有钱,又没有意义的工作
那我图什么😧

像我这种光着屁股被贫穷追了一辈子的人,
在乎点钱,怎么了?

但我被鄙视了😿
说,没钱也可以内心富足,
将钱放做第一位真是可耻。

我说,小布尔乔亚,
你没有经历过绝望的贫穷。
没有钱让我内心干涸,自由受限。
就像我求职的几个月,
焦虑得在无意识时刻,连疯狂怪梦都不做了,
更别说去享受艺术,去创业,去看见这个世界。
吃了这顿有没有下一顿,
会不会流离失所,
占据了我所有的注意力。

或许拥有一位更优秀的伴侣是件好事,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把握好这种落差感。
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被不是同一个阶层的人同情和理解。
90
照象吗
5天前
今年群面第一次直面就业市场上的性别不平等:16个男的,只有我一个女的。

(不一定准确,可能是概率问题...)
20
照象吗
9天前
本科后经历了与校园突然分离的不安。
不得不从住了几年的学生宿舍搬出。
学生卡失效,变成校园里的非法入侵分子。
心无旁骛地追求了几年的学术议题,在出了校园后也变成一种可耻的“浪漫主义”,必须要脱掉的“长衫”。
虽然住在附近,但不再有正当理由与校园产生连结。
法语单词randonnée的中文翻译蛮精准地表达这种感觉:野兽被驱逐后仍然在附近徘徊。

不过研究生结束后,这种感觉没有过于强烈。
离开欧洲后,在线上持续3个月参与了伦敦一个school的每周研讨会,
虽然因为时差往往要在凌晨一点才结束,
但与熟悉的话题和分享共同价值观的人接触,
还是大大缓解了我的突然离开象牙塔的焦虑。
同学有本科生,也有年长人士,所以没有非常学校的感觉,更像是一种让人有归属感社群。
这是终身学习,继续教育。
我们需要避免教育与职业/人生/生活的断层,
避免将教育与学历混为一谈,
教育应该延续到校园之外、个人之内。

想起最近很受欢迎的项飙,他说年轻人要离开“宏大叙事”才能重拾人生的意义。我觉得年轻人确实容易陷于宏大叙事,但对于教育系统批量生产的“空心人”,能抓到一根人生意义的“稻草”,也算一件好事。宏大叙事与具体、邻近社区并不冲突,把握住抽象概念,再与个人经历细细编织起来,也算是一种定制化的世界观了。
10
照象吗
9天前
刘燕舞的《农民自杀研究》,列举了挺多农村老人因为不想拖累子女而自尽的例子,有如“楢山节考”。

其实她讲的是,当代家庭关系如何转变成一种经济关系。由此想到,教育中,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如何被扭曲成经济关系。

教育系统存在问题,想想诸如“优绩主义”、“内卷”等话题。但具体是如何落到学生身上的呢?由父母代理执鞭人,将外部社会的压迫执行到孩子身上:苦难教育、鸡娃、教育焦虑症...由最亲近的人亲手剥夺你的快乐、自由、甚至人性。这也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投入+回报的经济逻辑,也难怪亲情疏远。

更深入一点,家庭内部也出现了的阶级(这是我一直想展开研究的议题,不知道有没有现存研究)。当我们说,“原生家庭”、“家庭资源”、“富二代”的时候,我们可能假设阶级存在于社会,以家庭为单位,阶级可以像“种性”一样延续。但在当代经济逻辑入侵的家庭关系里,也出现了阶级划分:祖父母辈是贫农,父母是省吃俭用的小康,而子女在资源托举下活得像个中产。很多电影里都有这样的角色描绘。
33
照象吗
10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