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游戏化的方式做产品化的设计。
另外,最近愈发感到,越来越多主体试图、正在构建自己的圈圈(理念、模式),去聚集更多的人进入自己的门道。这些圈圈太多了,考验人的分辨能力。
警惕那些打着“成就他人”的旗号的组织,是不是本质上人在其中的价值还是体现在劳动关系:自以为这是构建了一个闭环的运营模式,实则是把人聚集起来后关上门来自己玩。相反,那些有一套自己的运营逻辑但又引入新元素的圈子,比如电影编剧与制作,却总能无意打破圈子和圈子的界线,使人的劳动价值打破行业隔离,走到一个新的领域、被新的标准重新评估,即一份工作拥有了两个行业的价值评判标准。
1、所有能成立的自组织都会有很高的使命愿景。
2、但把参与者视为资源去做交换,而不是视为伙伴去共创的自组织肯定活不长。
3、比如为了做社群经济而做社群的自组织。
4、允许圈圈里的参与者去到别的圈圈,才是真正的赋能(很多人把赋能理解为将对方培训成为我需要的人),参与者因其多重身份才会实现个人价值溢价。
5、参与者的多重身份是打破行业隔离、圈子隔离,实现圈圈之间的共生共荣的关联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