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脱口秀大会》这个节目被记住,可以基于一个简单的模型去分析,典型身份/人格(人设)加上基于身份/人格展开的延续性的话题,两部分加总,权重可以浮动
比如脱1-2的思文是“人妻+夫妻生活”,晓卉是“车间女工+车间生活”,呼兰是“海归学霸+学霸创业生活”,卡姆是“少数民族加疯燃”,建国是“不成器加爱讲谐音”,张博洋是“丧”,这个阶段都还基本是演员本人特质的艺术性加工
节目越往后做,每类人设跟话题下面越拥挤,所以一方面不断需要新的类型圈层来输血,另一方面,老选手要对自己原本的人设进行提纯,把“身份”往“人格”方向靠拢,每个身份的特供经历就那么多,迟早会讲完的,人格能涵盖的视角就相对宽阔一些
比如脱3新登场的杨蒙恩是苦逼乙方,吐槽甲方妙语连珠,但脱4开始就有点不知所云,因为他的乙方段子耗尽了,而舞台人格却没有及时跟上,同样问题的还有晓卉和house
杨笠则立住了“莽加女权”,从脱3开始她的创作甚至可以说完全基于人格而非身份,很妙地卡准了某个生态位,大量观众会为她本人站队,也会避免预期上的冷启动
节目上做到现在,大体形成了最紧俏的两类人设,一类是“毒舌天才”,用一套精美编织的话语体系替你吐槽,比如进化体的呼兰,比如颜怡颜悦、鸟鸟,一类是“倒霉怂蛋”,面对生活,他们要么不行要么不敢,比如何广智、徐志胜,前者让观众有恍然大悟的畅快感,后者带给观众幸存感和优越感
不管人设还是观点,至少要有一部分是亲民的,“精英化中产化”在线上是最吃亏的
庞博就特别典型,他文本并不差,却很容易差点意思,一是早年交大帅哥段子讲完之后,以他自身的条件,日常真的不太可能有引起广泛共鸣的负反馈,他确实并不倒霉不苦恼,那创作环节就比别人多了一道,要从生活中抽象出共性的不合理的部分,这要比直接说自己的倒霉事难得多
同样经历的一些人为什么没有劝退观众,因为李雪琴北大却当网红,鸟鸟北大却真的社恐,呼兰哥大却裸辞中年下坡路
大家直觉上很难相信庞博你这聪明帅哥家庭美满的真的能知道普通人的疾苦
庞博的plus版本是Norah,一线城市土著加名校快消工作经历,甚至客观反选了观众,她小面向的线下英文场多炸,大面向的线上节目就会有多少人反感,节目里的不自然已经跟她本身的脱口秀能力无关了,因为她无法做自己,她客观上就是太精英了,做自己的她没办法让广大观众共情,而不做自己写出来的段子则如隔靴搔痒
总有那么些些宿命循环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