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空 Clean Slate
在花费几千个小时创造一件作品后,你就很难保持中立地评判它。那些第一次体验这件作品的人,也许只需要两分钟就能比你更理解它。
随着时间推移,几乎每个艺术家都会发现自己离作品太近了。在对着一件作品做了无尽的打磨工作后,洞察力和辨别力就消耗殆尽。我们形成了一种盲目,怀疑和迷失蔓延其中,判断力被损坏。
假若我们刻意训练自己远离作品,真正地从中解脱出来,完全从其上分心,全心投入其他事情中。
在足够长时间保持距离后,再回来时,我们也许会像第一次见到它那样去了解它。
这就是放空训练,锻炼像艺术家一样去创造,像初见者一样去体验的能力,能让你放下过去对作品有所期待的包袱。目标是,与作品一起保持在场。
有一个实际的例子可以说明放空的重要,录音最后一个阶段往往是混音,这个阶段音频工程师会调整、平衡不同乐器的声音,以达到所有素材最好的呈现状态。
我会在混音阶段听取录音,并写下一些笔记。有可能是,主唱的音量在过门儿段落中不够大;过度到最后一段副歌时鼓声应该被加强;或者我们也许该压低 intro 阶段一个特定的乐器声,以给其他声音留出足够的空间。
普遍被采纳的方法是,一项项地落实这些修改建议,然后在列表中标记,最后对照修改列表听一遍改过的成品:检查主唱的声音是不是按要求提高了?是的,勾掉。在过渡阶段的鼓声是否被加强了?是的,勾掉。
此时你正在关注每个单独的部分,有选择地留意你想改变的方面是否落实,而不是整体性地听这首歌,从而判断它是否比修改前变得更好听。
你的自我参与进来,指手画脚:我想要这个,我得到了想要的,所以问题解决了。
但是这并不一定是真相,是的,这些改变都落实了,但是它们改进了作品吗?或者这些改动会不会形成了多米诺效应,引起了其他问题?
所以关键是,尽可能把笔记交给别人去实现,然后忘记那个列表,不要参考落实修改的过程。等到混音修改完成,就像是第一次遇到它那样聆听,并从零开始记下需要修改的点。这通常能帮助你听到歌曲真正的声音,持续修改直到实现作品最好的版本。
一个保持放空的训练方式是:避免经常查看作品。如果你完成了一部分,或者遇到了瓶颈,可以考虑放下手里的工作一段时间。当你感到迷失方向时,静置它一分钟、一周、甚至更长时间。
冥想,是一个触发休息按钮的好工具,当然你也可以试试更激烈的运动项目。去看美景,或者让自己沉浸在另一个与之无关的创造性活动中。
当你带着放空的大脑回来,你很可能获得了一种分辨能力,去区分哪些是作品想要的,哪些是它需要的。
让这成为可能的,仅仅是时间的流逝。时间是习得发生的地方,「不去学习」也能让习得发生。
The Creative Act:A Way of Being
Rick Rub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