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
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是荔枝呀
8月前
关于团队建设,核心还是文化。
在我离职做项目第三个月的时候,
@早八必须整点瑞幸喝
就给我打了预防针,在业务规模小的时候,自己还能抓得住,精力也可以跟得上,不过业务扩展到一定阶段,是一定需要团队的,靠自己单打独斗不现实。
不过挑选同路人是一个未知数,首先我可能不知道我需要什么样的人,其次当我知道后在市场上要不捞不到,要不对方找不到我,要不我开不出合适的价格,或者我能找到了也能开出合适的价格,可是不会用好别人。
Vikki的无限进步: 在团队建设这件事上,有句话是这么讲的: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一群人可以走的很远。 在这句话中,我们尝试提炼几个背后的关键点: 关键点一:一群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关键点二:如何走的很远? 关键点三:如何把一个人走快的方法,复制给一群人一起走的又快又远? 这就对应了一堂课程中的逻辑: 【找对人】用使命、愿景价值观来找对人、留得住、用的好 【走的远】用好的价值观驱动做事,培养做事惯性,相信成长,一致行动,不内耗 【走的好】打造学习型组织,复制渠道、复制中层、复制专业落地,实现增长 课程谈到四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建文化】 重新理解团队的使命、愿景、价值观: 我们可以用时间的概念来解读这三个词,使命是终极理想追求,远景是中期目标渴望,价值观是每一刻做事标准。 使命:就是你打算怎么使你这条命(FROM:梁宁) 好的使命,要能感召人心,一个好的使命,不再是CEO一个人的理想,而是一群人的追求。 能够被点燃,后续的动力才能最大且可持续。 这里说到一个点:”为爱发电“,很多人会讲到,情怀没办法当饭吃,但是底层逻辑,并不是让情怀当饭,而是让情怀创造更多的效益,是对于未来的信心,把利益放在更长的周期来看了,并且坚信,这个团队可以做的更好。 愿景:把”太远“的使命,“近化”成当下的愿景目标。 这个目标,一定是“性感”且可量化的,性感在于,能够拉动团队的渴望,量化在于,能够拆解实现愿景红点的达成路径。 价值观:团队中每个人、每一刻的做事准则。当大家培养了“手感”和一致的话语体系,团队文化和谐,团队进步无限。 (一堂的几个价值观我就非常认同且喜,放弃漂亮话,认真思考要选择和放弃什么:) - 事实求是:对于事物的实际情况探寻本质 - 无限进步:对成长不设限 - 相信成长:摒弃精英主义,相信成长的力量,一步一步修炼,就能拿到结果 - 最佳实践:拼命提升审美,向市场上最佳案例学习 - 解放思想:积极思考,敢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假设 - 大声说话:鼓励勇敢发言,公开批评和思辩 - 讲道理:以理服人是最好的领导力,而不是以身份压人一头 【关键词二:借势】 这里可以换一个词来解释:共创。 我理解上的共创,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与团队共创:用一个很“老套”的词来讲,是“主人翁”意识。是不是带着这个意识做事情,做事姿势是不同的,就像跑100米和跑5000米,一定不是同一种跑步的策略和方法,如果团队成员只顾眼前的利益和目标,那么自然会放弃部分长远利益所需要的“长期主义"。 第二层:与用户共创:参与感是提升品牌高度必然经过的过程。美国行为经济学家当艾瑞里研究发现,人们对自己制造或者参与制造的物品会抱有更多的好感,而且在制造的过程中投入的感情越多,就越容易高估这个产品的价值,这个心里效应叫做:宜家效应。 常见的方法: - 征询客户意见:比如我们当时做淄博的商业项目,街区的名字命名就交给了受众,大家的参与度极高,最终有几十万的参与度,有效的形成了产品前的口碑传播。 - 制造话题互动:比如杜蕾斯每晚十点与粉丝互动固定话题,整个互动量稳定且持续,激发了用户的表达欲望。 - DIY计划:比如可口可乐的定制瓶、耐克的鞋子定制等等,鼓励用户参与创作,让用户有更多参与感和成就感。 通过共创(借势)的方法,给做成事儿一个愉快的杠杆效应。 【关键词三:不管理迷信】 破除惯性思维:所有的管理工具,都不是”规矩“般的存在,所谓KPI要为了管理而评估,而不是为了奖惩而评估。 最近正在读的一本书《变好的方法》,里面写道: 每个人,每个团队心中都应当有一条线: 线之上:爱与谦逊 线之下:骄傲和恐惧 对于管理而言,应该达到,让所有的伙伴行为都基于”线上“的东西来驱动,而不是”线下“的东西来驱动。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组织只强调KPI的作用,那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下边的人一定能够想办法满足你的KPI,但是会让整个组织变得越来越糟糕。 彼得德鲁克讲过一句特别有意思的话:文化可以像吃早餐一样把战略吃掉。这句话的意思,简单来讲就是,哪怕你有非常漂亮的战略,一个糟糕的企业文化也可以成功把战略搞砸。 所以,对于管理来讲,实事求是非常重要,根据目的倒推管理路径,而非盲目”上手段“。 【关键词四:苦练基本功】 专家成长的背后,是刻意练习;中层养成的背后,是苦练基本功。 一方面:对于确定性的、重复的事情,建立执行模型,避免再次出错 一方面:对于不确定性的、有挑战的难题,建立思考模型,提高成功概率。 最大的一点感触:不要抖机灵。 作为一个“创意人”,很喜欢尝试用创新解决问题,但是——“创新应当是一种手感,而手感来自于日积月累的科学” 而日积月累,就是苦练基本功。
3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