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糯米团是甜的
10月前
浸泡在不同环境的人,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如果只是为了生存,工作加上三餐就够了,偶尔再应付下社交、疾病、需要换新的物件……

像这样僵化的生活,是在消磨自己对生活的敏感知觉

你看过种子发新芽、长绿叶嘛?

你看过作物被收割、谷穗累积成堆嘛?

你看过脱壳的谷物,被石磨碾压成面粉嘛?

即使没有亲眼看过,有看过相应的纪录片嘛?

我越来越能理解养宠物的人了,看着宠物长大、进餐、入睡,自己在沙发上看着平板的时候,宠物依偎在自己脚旁边,或者躺到自己的大腿上

我们因为社会化生产,只参与了生产链上的一环,很少会像古人那样,一人参与生产的所有环节,体会创造的乐趣、体会自然的风和雨了

为什么讨厌下雨?为什么讨厌冷和热?

为什么让自己细数好吃的餐饮店,却还要想一想?

因为顾着日常生活,把上班/上学视为重要之物,天气就如此惹人厌,三餐就可以如此随意?

浸泡在多样化的环境下,才能让人更像是自然中的动物,满足亲近自然的需求,满足五官、味蕾的需求

以终为始,而非以始为终,不要忘了人最本质的需求

leeason: 技术进步,专业分工和工具封装的浪潮塑造了现代世界,全球化进一步加强了这个模式,我们幸福的现代生活就是建立在一个又一个的封装之上。反过来,个体生活也在改变社会文化,感知的切身性和丰富性越来越稀薄,个体生活在极小的近处与宏大的远方两点展开,附近在消失。这其实也不难理解,封装是「在地化」的反面,封装使人无意识地在脱离脚下的土地,丧失对在地的兴趣,转而进入个人生活和远方的宏大叙事。 1981年,一本自然类杂志记录了如下的20个问题,测试大家对所在地区的了解程度——土地、历史、以及自然特征。这些问题本身也是很好的观察角度,它的目的是在生活中增加人与自然的联系——如今它变得更加重要,当然,这个问题列表还可以继续扩充,譬如附近的商超,小超,菜市场有几个,分别在哪里,自己常点的外卖店在哪里,它真实的样子是怎样的。自己住的房子是什么时候开发的,由谁开发,物业和开发商是什么关系。小区里的垃圾有怎样的处理流程等等。 一个被封装的世界同时带来了风险,一方面,封装失效会带来巨大的系统性问题,对上海疫情的应对失序再恰当不过地暴露了这个问题。另一方面,无限滑落封装的世界阻碍了人对自我的理解。理解世界和理解真实可感的具体地方,其实是同一个过程,与在地具体的交互过程中,产生一些碰撞和思考,这些思考可能无意间伴随着在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时产生迸发,进行灵感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自己,know yourself.本质上就是在磨练智识上的健全人格——能够清楚地感知自己是谁,对什么关切,有什么优势劣势,知道这一生该怎么过,找到自己独有的活得好的方式。 意识到封装,然后重建附近,进入具体。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