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ChatV
2年前
⭕ 写作写什么?

---

可以输出的内容太多了,从“我可以输出什么栏目”入手去考虑的话,可能有助于打开思路。

举几个例子,像这样一些栏目,每个栏目都可以至少输出100篇文章,比如:

01. 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用清单体,写今天学到的、思考的十个点。

02. 一本好书:每周读一本书,写一篇书评。

03. 问答录:每天回答一个问题,问答可以发生在朋友圈、微信群、即刻、办公室、饭桌。用别人的问题+自己的回答生成一篇文章。

04. 高手的暗箱:每周拆解一个牛人,提取其可借鉴的方法论。参考《巨人的工具》的写法。

05. 读者来信:让读者来信,然后一篇文章回复一封信。参考公众号@连岳的写法。

06. 利器:一篇文章介绍一种工具,可以写自己用过的,也可以采访别人。

07. 字解XX:XX是每个人不同的领域,如字解商业,每篇文章讲一个字,从这个字开始谈,谈一个商业人物、故事、思想。

08. 今日论语:每篇文章解读几句论语。当然也不仅是论语,其他古代经典都可以。这个栏目也可以叫每日读经。

09. 浮生一日:按时间线记日记,流水账,穿插观察与思考,穿插拍摄的图片。

10. 问题树:把你领域的大问题列出来,大问题拆为小问题,就得到一个问题树,一个枝子是一个问题,每篇文章写一个问题。这种写法很有价值,因为把这个问题树写完,一个专栏或一本书就出来了。

11. 关于XX事物的十个关键词:这里的XX事物可以随便填,先列个清单,把你可以谈的XX先列出来,然后每篇文章都是解读十个关键词。

12. 合订本:所谓合订本,就是把一个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相关的所有新闻、资料汇集起来。合订本适合抓热点,什么是热点就写什么事件的合订本。

还有很多...

---

👉 更多精华帖:m.okjike.com //@七个梦: 我还在想我能输出什么内容

ChatV: ⭕ 你能想到写作比打游戏还过瘾吗? --- 现在我每天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晚上回到书房,打开一款笔记软件来写作,写随笔、写日记、写文章、写策划。一打开就可以进入心流,越写越兴奋,甚至都舍不得睡觉。 是什么样的软件居然有这样神奇的体验?它,就是 TiddlyWiki。 自从三年前,印象笔记开始高频弹出广告,我就在寻找一款替代软件,主力笔记软件从 2020 年到2021年的 Zim Wiki,到 2021 年的 Obsidian 与 Logseq,期间还尝试了几十款各种类型的笔记软件。这三款软件都是本地存储,功能和体验上也都很优秀,不过还是有不满意的地方。 于是在 2022年,一款叫作 TiddlyWiki 的笔记软件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款软件最初是 2003 年开发的 TiddlyWiki Classic,开源、免费,开发者一直在迭代,到 2014 年又重构了软件,做了 TiddlyWiki5,重构版出来后,到现在的 8 年多时间里,也一直在迭代。 其实,我早就知道这款软件,只是觉得需要折腾配置,一直没有用它。后来是看到 Obsidian 开发者的访谈以及 Logseq 开发者的访谈,都提到曾受 TiddlyWiki 的启发,才开始认真学习这款软件。2022 年作为一个学习专题来研究它,阅读了大量的教程和用例,然后在下半年配置了一份自定义的 TiddlyWiki。 所谓“自定义的 TiddlyWiki”,就是说它是可扩展的,还是可编程的。可扩展的软件,说的是一款软件有大量的插件,可以像堆积木一样,组合出不同的功能。可编程的软件,说的是不仅可以组合插件,你还可以开发插件,可以修改别人的插件,甚至修改软件系统的代码。 可扩展和可编程,给你带来足够自由的空间去自定义一款软件,让它的每一种功能、每一个样式、每一处细节都符合你的需要,满足你的习惯。甚至两个人都是用 TiddlyWiki,做了不同的扩展与编程,最后看起来完全像是两款不同的软件。而像印象笔记这样的开箱即用的软件,虽然好处是不用折腾配置,但是你也不能自定义这款软件,人家怎么设计你就只能怎么用。 当然,自由有自由的代价,自由意味着你需要自己去折腾配置,而折腾既消耗脑力,也考验耐心,很多人就在折腾的途中停下了。Obsidian 也需要折腾一下,不过 TiddlyWiki 比 Obsidian 还折腾,两者的区别可以这么说:Obsidian 相当于笔记中的 VSCode,TiddlyWiki 相当于笔记中的 Emacs。Emacs 很强大,但是学习成本比 VSCode 高。 试过了这么多笔记软件,我认为 TiddlyWiki 是最适合记卡片笔记的,或者说是它就是为卡片笔记而生的。当然,这么说并不是在迎合最近几年流行的卡片笔记的理念,因为 TiddlyWiki 诞生时,卡片笔记这个理念还不知在哪个角落呢。 --- 在配置 TiddlyWiki 时,我给自己定了几条配置原则: - 配置要先关注功能,再关注样式。功能>样式,高效>好看。 - 对于笔记软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写作、剪藏、链接、阅读、查找、同步、分享。 - 奥卡姆剃刀:如果不必要,就不要添加。 - 功能能少则少,只留最必要的功能。 - 最必要的功能包括:高频操作的功能、低频操作但很重要的功能。 - 两个插件实现相同或相似的功能,则只留一个插件。比如:[[GTD:在页面工具栏显示当前日期]] 与 [[GTD:在页面工具栏显示当前时间]],可以由 [[GTD:在网站副标题显示当前日期与时间]] 替代,后者更简洁。如果日期信息可以由一段文字来显示,就不要由一个按钮来显示。 - 样式能少则少,减少干扰的按钮或信息。 - 不要花哨而无用的设计,所有设计的出发点是有用而非好看。 - 配色该简约则简约,该突出则突出,不要为了一味简约而忽略了突出,让整个页面在写作或阅读时影响效率。 - 所有的功能与样式都要通过页面空间来展现,而页面空间是有限的,所以要利用好有限的页面空间,合理布局。每一块页面空间,哪怕一个按钮,都要留给更高频的操作。比如:左侧边栏留给 [[插件:LeftOpenTab]],因为查看当前已开启的条目比查看最近、目录、收藏都更高频。 - 页面空间包括:左侧边栏、右侧边栏、侧边栏选项卡、左上角、右上角、网站标题与网站副标题、页面工具栏、查看工具栏、编辑工具栏、编辑器工具栏、故事河、标题栏、副标题栏、标签栏。 - 配置的目的是为了生成一份自定义的 TiddlyWiki 模板,里面所有的设置都满足自己的需求,符合自己的习惯,不知不觉但又自然而然,一切都是刚刚好。这样便于在写一个细分主题或专门用途的 TiddlyWiki 时,可以复制一份模板立马开始写,不用再折腾配置了。 - 通过三份文件记录配置过程:[[TiddlyWikiChangelog]]、[[TiddlyWiki 模板配置步骤]]、[[TiddlyWiki 配置原则]]。 - 全部的配置还要生成一份指南,把各种具体配置都记下来,用卡片笔记的形式记,建立链接,打上标签,基于标签生成目录,标签要建立标签体系(参考 [[TiddlyWiki 自写标签(说明)]])。 - 对配置的记录文件(以上三份)和配置所用的文件(软件/插件/文件/代码/预配置的文本片段)都要做好备份。 对于每一个设置,都以卡片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当积累了几百条配置相关的笔记时,如何把它们做结构化?对于这个问题,曾困扰了我一段时间。后来想通了,解决办法就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 这个领悟不仅适用于解决这个问题,更可以作为知识管理的一条原则,普遍适用: - 积累卡片笔记是自下而上的过程,是生产增量,对笔记进行结构化是自上而下的过程,是挖掘存量。 - 没有笔记,也就谈不上管理笔记;所以,自下而上在前,自上而下在后。 - 虽然是“在后”,但是也不能太“后”,也就是说,自上而下去梳理已经积累的笔记,不需要等待非常长的时间再去搞,一边积累就可以一边带着思考,比如 TiddlyWiki 里面标签体系怎么搞。 - 自下而上,是为了解决分类的问题,先不要管分类,先记下来再说,不要让分类耽误你捕捉想法;但是,当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笔记,就需要结构化,而分类是结构化的基本功。没有分类的话,大量散乱的笔记无法呈现结构。没有结构,信息只是信息,有结构,信息成为知识。 - 所以,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譬如左手与右手,砍掉哪个手都不行。而现在知识管理圈子,过分强调自下而上,可能会忽视自上而下的作用。也许我们不一定要等到大量的卡片笔记去涌现出什么结构,我们一开始就有自上而下的能力。并不是说一旦自上而下了,就是一成不变了,自下而上的卡片会迭代,自上而下的结构也可以迭代。 当然,最好的做法就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那么,怎么结合呢? 在我配置 TiddlyWiki 过程中,以卡片笔记的形式记下具体配置,就是自下而上,为这些笔记做分类,就是自上而下。两者怎么结合?就是通过标签来结合。 如果你为一条笔记做分类,因为分类是唯一的,所以难度更大,你要考虑它到底放到哪一类里面,尤其是这条笔记可以归到好几个分类里,就会让你纠结。现在,我们先不要分类,而是为笔记打几个标签,因为标签不是唯一的,你可以为一条笔记打上几个标签,所以打标签比做分类的难度就低多了。 当你有了一些标签后,对标签进行分类。如果你对笔记分类,因为笔记有几百条、几千条,一条条去考虑分类,太烧脑了,而标签只有几十个,你对这几十个标签分类,难度就大大降低了。而且,TiddlyWiki 中可以基于标签生成目录,一条笔记可以有多个标签,一个标签就是目录上的一个分类,所以,一条笔记可以同时存在于多个分类中。 而在 Obsidian 中,你要让一条笔记同时存在于多个分类中,就要在每个分类中都要复制一篇笔记,除了这个操作麻烦之外,后续还有隐患,即你在某个分类下修改了这篇笔记,复制在其他分类里的笔记并不会同步修改,在 TiddlyWiki 中则可以同步修改,因为是基于标签生成目录,而不是基于分类生成目录,不同标签指向的笔记是同一篇。 上面这条领悟,说起来其实挺简单的: - 自下而上就是先不管分类,先记下来再说; -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结合就是为笔记打标签; - 自上而下就是对标签分类,基于标签生成目录。 比如我想通之后,把几百条 TiddlyWiki 配置相关的笔记,打上若干标签;每个标签都用英文命名,用驼峰命名法;并对标签进行分类,建立了一个标签体系,包括: --- TiddlyWikiA(基础功能) - 系统:TiddlyWikiSystem - 简介:TiddlyWikiIntro - 语言:TiddlyWikiLanguage - 主题:TiddlyWikiTheme - 配色:TiddlyWikiPalette - 字体:TiddlyWikiFont - 视图:TiddlyWikiView - 基础设置:TiddlyWikiBasic - 外观:TiddlyWikiLook - 侧边栏:TiddlyWikiSidebar - 工具栏:TiddlyWikiToolbar - 编辑:TiddlyWikiEdit - 链接:TiddlyWikiLink - 标签:TiddlyWikiTag - 查找:TiddlyWikiSearch - 删除:TiddlyWikiDelete - 任务:TiddlyWikiGTD - 快捷键:TiddlyWikiHotkey TiddlyWikiB(高级功能) - 标记语言:TiddlyWikiMarkup - 写作:TiddlyWikiWrite - 画图:TiddlyWikiDraw - 数学:TiddlyWikiMath - 导入:TiddlyWikiImport - 导出:TiddlyWikiExport - 保存方式:TiddlyWikiSave - 手机同步:TiddlyWikiPhone - 网站发布:TiddlyWikiPublish - 教程:TiddlyWikiGuide - 用例:TiddlyWikiModel TiddlyWikiC(所用文件) - 软件:TiddlyWikiSoftware - 插件:TiddlyWikiPlugin - 官方插件:TiddlyWikiPluginOfficial - 外部插件:TiddlyWikiPluginOutside - 文件:TiddlyWikiFile - 代码:TiddlyWikiCode - 预配置的文本片段:TiddlyWikiSnippet - 外部工具:TiddlyWikiPartner 其他 - 配置更新日志:TiddlyWikiChangelog - 待解决的问题:TiddlyWikiTodo --- 当这个标签体系建立起来后,所有的碎片都用一根线串起来,清清楚楚,又简简单单。 耐着心性,把这件事做完后,我才算真正搞明白了 TiddlyWiki。正如和 @pimgeek 讨论时他说的一句话:“与其说 TiddlyWiki 是一款笔记软件,不如说它是一个开发架构”。 - 正因为它是一个架构,所以,你可以基于这个架构低代码开发完全满足你需求、适合你习惯的自定义软件。 - 正因为它是一个架构,所以,Obsidian 与 Logseq 的开发者都从中获得了启发。 - 正因为它是一个架构,所以,它强大而又需要折腾,自由而又需要你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脑力、时间与耐心。 --- 备注: 这篇帖子的重点是展示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做法,不是让大家都去用 TiddlyWiki,毕竟太折腾了。如果你的笔记量没有几千或上万,那就不用折腾它了。对于大多数人,我的推荐方案还是: - 手机端记碎片笔记,在 Flomo @flomo浮墨笔记 与 滴答清单 @滴答清单 之间选一款; - 电脑端整合碎片笔记,在 Obsidian 与 Logseq 之间选一款。 - 团队协作,在 Notion 与 Feishu 之间选一款。 --- 👉 更多精华帖:https://m.okjike.com/originalPosts/65e5dbfe4ca8842da70a1059/

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