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对工厂最深的误解——工厂就像是哆啦A梦的百宝箱,你想要什么,它都能够给你。
大家想象中的工厂、供应链是:那种可以为轻松将“想象中的产品”落地实现的,还能够小单快返的柔性供应链。
以内衣行业为例,工厂的最低起订量,单款单色是2000件左右,可以混尺码。
低于2000的,比如每个款就只要50、100件的,除非是款式这家工厂本来就有,或者有现成的材料、模杯;要么就是这个工厂贼牛,合作门槛也很高。
再以内衣工厂为例,想要做到上面那种程度,它背后的基础投入包括:
1. 成熟、完整的技术人员,负责研究市面上出来的新设备、新技术、新趋势;
比如内衣ubra带火的粘胶工艺,素肌良品带火的果冻胶、刷胶工艺,以及Lululemon 这两年狂推的无缝工艺,他们的技术、机器、做法都是不同的,适用的材料也不同。
2. 强大的设计师和打版师,他们唯一的工作就是不停开品,开品,开品。
广州有一个内衣代工厂,他们有一个20人的设计师和打版师团队,一年至少开300个品,然后淘汰掉一半;
3. 至少1-3条生产线来保障长期客户订单的供应,1-2条生产线来应对那些小单;
生产线的人数、设备依据不同类型、工艺、款式灵活调配。
4. 1-2人的个买手团队。
他们不仅仅要去看市场上竞品友商出了哪些新款,同时也要去看各个地方市场需求的变化,搜罗市面上的新材料,做到与时俱进。
5. 仓库里需要准备好各种各样的辅料。
像我们内衣,光辅料可以有30种以上,光是原料成本就是百万打底。
6. 想要把业务做大做强,当然还要至少1-3人的销售、商务团队来跑客户接订单,和大小客户、主播达人对接。
就我了解到的身边能够做到这几点的工厂,他们的年GMV都是上亿,光人员工资开销上百万。
想要和这类工厂合作,要么工价高,要么就是起订量高。
在义乌,更多所谓的工厂,其实就是家庭制小作坊。老板干了80%需要动脑子的事情。
但是,你又不能小看这些小作坊。他们撑起了中国供应链的半壁江山。
在这个年头能够活下来的工厂都很不容易,一边是出厂价格的卷生卷死,一边是人员工资的不断提高,还有是下级经销商对厂家服务的日益挑剔。
- 要能做一件代发,发货厂家来,退货厂家收。7天无理由。
- 要排好产品图,做好产品笔记,团购笔记,有模特图、产品细节图,电商详情页,还有小红书风格的图,小视频,甚至还有朋友圈/小红书文案。
- 偶尔需要贴牌,帮天猫、品牌连锁店换商标和包装。
就这么累死累活干下来,利润率也就10-20%。
当然这些是没什么核心竞争力的小厂家。如何提升竞争力呢?首先要赚到钱再投入呀....
这就是个无线循环游戏。要么螺旋向上,要么画地为牢,然后乖乖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