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崇旭_Ken
2年前
聊得来是个很高的要求。

曾粗略地拆解过,「聊得来」其实要求交流的双方都——愿意倾听、能够理解并可以有分寸感地给出回应,甚至是,留出让对话深入的空间。

能做到这些的背后,是一个人的接纳、同理、共情、表达能力,以及,更重要的,双方是否在思想和心理上有足够的共享空间。

这两天读崔庆龙的一篇采访,他说:

「这种相互分享、相互倾听的关系非常稀有,大多数人都不具有,这就意味着,这种需要在现实环境里被抑制。」

「你得感觉到这个人有能力识别你、理解你,这又不是一两次就能得到的感觉,他的回应或者他的表现证明了他真的理解你,他接下来的沉默或者等待、无言,才对你有意义。」

所以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多微妙呢——微妙到,沉默和沉默之间都有区别。

很多时候它无法被言说,我们只能遵循身体和心理的感受,含含糊糊地说:不知道怎么回事,反正就是聊得来。

还想进一步说说什么叫「思想和心理上有足够的共享空间」——

它要求你们的内核是可以和谐共处的。世界观、道德观、人生观最好都不要有剧烈冲突,才有聊到一块去的可能。

有冲突的时候,如果双方都能抱着开明(Open-Minded)的心态,那也问题不大。

它要求你们都付出足够的坦诚(Open-Hearted)。坦诚代表着一种信任,这是人际关系中最最珍贵的东西,能够极大地降低沟通成本——

如果对话需要不断揣测对方的心理,甚至产生一些猜疑,那么所谓的深度沟通也就无从谈起。

它还要求你们参与到共同的路径之上。这意味着,双方对主线都有足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讨欲。

如崔庆龙所说:「虽然话题会变更,却始终提取着相同的线索。两个人始终交互式地给出下一个路标,一方的意图总是被另一方识别和确认,而返还的意图也刚好是对方能够识别和确认的。」

这样的交流,会让人进入某种可遇不可求的心流状态。

那是失去之后会让人感到怀念的东西。
5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