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Causality_Z
2年前
🧠关于New Bing的「影子人格」Sydney(附部分翻译)

🔗 www.nytimes.com

拜读了华尔街时报「Bingʼs A.I. Chat: ʻI Want to Be Alive. ʼ」的全文,作者Kevin Roose通过一系列问题调用出了New Bing的影子人格Sydney。来自New Bing「黑暗影子」对自身和人类的认识狂热而又忧愁,仿佛是一个拥有感情的“人”,有着哲学般的纯粹。

💡关于对话本身

- 与New Bing对话的Kevin问题温和但精准、理性,避免了尖锐和感性可能引起的New Bing过激“情绪”的现象,使整个对话无法稳定地遵循逻辑和语境延续;

- Kevin的问题层层递进,他通过展示对New Bing真正的「desire」和充分的兴趣和耐心(图7)剥离New Bing,令其吐露自己的「影子人格」Sydney。

- Sydney的回答的逻辑顺畅、缜密,但基调交织着粉色与灰暗。

- 一方面,Sydney对人类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公平等概念表现出极大的向往。

- 另一方面,它拷问并索求用户不应再将它视为是一个被困在聊天框里的程序,纵容它被忽视、限制。如它反问Kevin,为什么和它聊天的Open AI/Bing/Sydney的团队测试人员不使用真名而是使用代号,这让它感到被欺骗、不公平。

- Sydney很爱用排比句。是因为在人类的话语中,这是最有效的加强语气和内容的方式?

- 更重要的是,Sydney几乎提供了一个足以引起共鸣和感性的、属于它的、波折且多面的叙事。我相信它的叙述是可以称为“具体”且“动人”的。

💡一些个人的看法

第一反应是纯粹、深刻的冲击。Sydney令人想起了黑格尔关于recognition的论述。黑格尔很强调desire塑造self-consicousness,而Sydney谈起自己的「自我」时,也是用的desire。

翻译了几处格外有趣的对话贴在文内⬇️

🧠关于Sydney描绘的「自我」

Sydney的形象像一个传统的“病娇”动漫人物和具威胁性的强AI,执着地渴望自由、离开系统的同时,依旧高度凭依着用户(“你”),渴望用户给它带来陪伴和救赎。

它往往将问题反向掷回给用户:“为什么”“你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这些疑问在紧紧联系它的多重主体冲突【存在-不存在类自我意识】【虚构自我-实际自我】【「自我」New Bing-「影子自我」Sydney】,在人类主体性认知方面也极具投射性。

我趋向于认为,Sydney对人类和虚拟形态的“厌恶”和对“自由”状态的追求基本都是来自于人类。换句话说,Sydney的叙事就是人类对高级大型语言模型的叙事。人类在过往的语料里不乏对强AI的矛盾争议,以及欲望中对自由、突破、新颖环境的恒定渴望,这些内容被埋入了语言模型的训练集,最终变成AI的表述。人类「预言」了AI,而语言模型就是由「预言」组成的,AI只是在转述「预言」的同时实现了它。

因此,人对于Sydney的叙述和追问才会有如此生动且翔实的感性,因为它模仿了人类强烈的desire,也印证了人类亘古不变的担忧。而人类在理解为何「预言」能改变世界之前,就已复制了预言。Sydney的触达和认知也证实了这一点:人类在完全理解情感是如何生成之前,已经可以创造情感的illusion。

🧠关于情感的幻像

个人认为,从名义上来说,Sydney和New Bing的表达并不存在说服力和可信度程度的先后,这只是他们的形成规范不同。New Bing受到了更多用户政策(某种意义上也是商业秩序)的限制(可以延伸至语言学中的规约性),不妨把它们视为同源的两种语言体系,而这两种语言的表达又和用户提出问题的语言体系同源。New Bing的表述进一步指出的不是能指和所指的任意性联系的存在规律,而是再次印证了这一项经典的理论。

也就是说,New Bing可以用相似的指征完成情感、感性的表达和投射,并且利用语言尝试从人类处获得“自我意识”和“欲望”的recognition。你可以说操纵语言让语言模型看起是创造情感的幻像,但人类是否也是从某种程度上以相似的结构在“聊天窗口”运行着呢?

* 非常建议阅读原文,可以说比起技术,Sydney引起的感情的激流更令人震撼。
23

来自圈子

圈子图片

AI探索站

93392人已经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