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不捞不搬
2年前
2021年下半年阅读总结

年中的时候我在这里写了半年的读书小结,转眼到了年末。在过去的五个月里对阅读本身或是其之外的事物看法发生了一些改变,变得更进一步或者完全相反。
有了年中小结,没有理由不写年终小结。

89,从这个数字说起。
这是今年的读完书的数量。我在上个小结里写过,今年最初的目标的是 30 本。这个数字是拍脑子的想出来的,看起来有点多,又看起来是努力一把可以达到 看上去是个合适的目标了。
事实是无情的,不到六个月就达标了,证明了拍脑袋定的KPI是多么不靠谱。在下半年的早些时候,我们有聊过明年的给多少本的目标呢,几个回合的讨论下来给出了答案,30。
为了杜绝好高骛远,给了同样的指标。近一年的实践,心里也明白数字已经不重要了,阅读量的背后的东西。

我喜欢丘吉尔的一段话。
他在阿拉曼战役庆功宴上的演讲中说: Now this is not the end. 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But it is perhap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而可能是开始的结束。)
这里我想表达的是,读完一本书不代表结束。像是软件开发,起先关心投入时间,后来关注投入产出比,关心效能。类似的,书被看完后,怎么发挥作用,发挥多少作用,这是在下半年的时间里反复思考的问题。
看过的东西叫信息,处理过的信息叫知识。这里是目前的一大短板。
记录是有必要的。读时做笔记,读后形成的完整的文章。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里有非常多优秀的人值得学习。我一直仰望这些能写出笔记的人,让我来做,大概率是写不出来的,能力不够。这是在下一年的需要锻炼的。

有那么一刻感觉到自己在逃避看技术书。我有不少华章的经典系列。一个小时看五页的那种,可能五页都算是多的。我用读非技术读逃避读技术书,给自己说,同样是读书,读什么不是读这样的自我安慰。


在电子阅读和实体书之间形成了一个不太好的循环。我有日常买书的习惯,有事没事买两本。同时又会在上下班的路途中,交通工具上看书。便携性考虑,电子阅读是不二的选择。
这样形成了书一直在买,可没有机会的看的,没看的书越来越多这样的循环。有次我和朋友说,我看着豆瓣上想读和已读的差距一点点变大,我都焦虑了。他问我,你在急什么。我回答,我知道想看的东西不可能看的完。

这里又有了新的思考,逐渐意识到知道和做到之间的距离是巨大的。这一点在自己身上得到反复的验证。罗老师某个视频说了这个问题,知道和做到的距离他用鸿沟来形容。看完了之后更是强化了我这种想法。

以上说了一些阅读之后思考,因为思考发现的问题,接下来聊聊收获。
看了两本的刘擎,他这样描述全球化:

> 英国的王妃,带着埃及的男友,在一个法国的隧道里撞车,开的是一辆国车,安装着荷兰的发动机。司机是一个比利时人,喝多了苏格兰的威士忌。追赶他们的是意大利的狗仔队,骑着日本的摩托车。为地治疗的是一位美国医生,用的是巴西的药品。这个消息是一个加拿大人传出的,使用的是比尔・盖茨的技术。而你可能是从一台电脑上读到了这个消息,电脑用的是中国台湾制造的芯片,韩国生产的显示器,在新加坡组装,运到硅谷,最后由一个墨西哥非法移民送货给你。
> 我的朋友,这就是全球化。

讲了一些思想是如何演变的,为什么要理性,理性带来的问题是什么,这些话题日常在鸡汤类的文章,心理学公众号上常常能见到,像是说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说。在他的书里,讲的彻底通透。

我以为哲学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是无法证伪的,它也敢说自己没用。又是它创造了精神文明的生活。

另外因为个人爱好心理学的关系,今年读完了讲述系统式治疗的《循环提问》和 记录咨询师被咨询的《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前一本提到的方法不仅用在心理干预治疗上,在演讲,对话等场合都会有帮助,如果掌握到了精髓,不亚于开了必杀技。后者序作者是我喜欢咨询师,在书中看到咨询的意义。太多人对心理咨询有误解,认为走出咨询室就是得焕然一新的自己,可事实呢,要解决的问题还是堆在那儿等着解决。自己的问题,还得自己解决,别人帮不了。

小结就到这里,祝愉快。
(附2021年完整书单)
10

来自圈子

圈子图片

读书会

100万+人已经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