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陈不撕
3年前
把自己作为方法的意思是,自我当作延伸的原点,回顾、拆解和分析,理解自己的行为和过去。这是每个人日常都可以做的功课,也是我们这里还比较安全的话题。

自我不是一个桃核,自我是一个流动变化的方程式。很多学生想求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或往里面塞一个答案是不对的。你只能不断思考,明白自己的变量和不变量是什么,输入不同的经历,它会输出不同的结果。自我不是一成不变的,你不要去解题而是调整它。

今天大陆的年轻人看不起香港、台湾和日本,看不起他们节俭小气的生活,不相信他们的现在是自己的未来,不相信各种陷阱。但有些经济规律是不以人的口号为转移的,人的一生总会经历大的经济周期。“明天会更好”的观念已经撑了好几代了,我当然也希望高速发展能持续下去,对所有人都好。但是如果,我说如果,经济不再发展了,机会不是更多而是更少了,维持现状已经很艰难了,那大家做好心理准备了吗?

一代人的幻灭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尤其我们现在也没有其他的意义体系做支撑。

我建议大家还是多抽点时间读文学,而且固定做阅读。精神运动和肉体一样是需要刻意训练的。

人总要先接受小生活和大命运的悲剧性,才能在真正经历考验的时候扛过去,也许没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但总能扛过去了。文化的唯一作用就是帮我们抵御无常的命运。

他用乡绅、附近、中心化这样的概念其实学术上都不严谨,但是这些词能让大多数人共鸣,能够激发读者的问题意识,这是更重要的。乡绅这种提供社会上下连接的中介其实已经不存在了,上面是有谁管着我们吗,下面有谁愿意被我管吗,没有的,尤其科技和算法更倾向于把人隔离和原子化。

缺乏意义体系是很多原因造成的,中国人爱往中心的位置挤,害怕被淘汰、被边缘化,而机会却越来越少。宗教、宗族、哲学或其他信仰也很薄弱,年轻人都被城市吸走和掏空了。我们的自我是模糊的,也找不到合适的价值坐标去定义它。

大多数人也没有习惯去做心理咨询,所以活得总是很憋,只要日子过得去,就能先放一边。但是哪天日子不好了,就容易从里到外的崩溃。

这个时候也许把自己放在边缘,再去观察和审视,对身心都是一种放松。而且真的很多厉害的人和事情,都是在边缘观察时诞生的。你们现在互联网里老是喜欢说创新,大多数的创新就像是正面死盯着一个盘子,希望它长出一个新的盘子。创新应该是什么,创新应该是齐泽克说的“斜目而视”。

(想到其他的讨论再补……)
617

来自圈子

圈子图片

喜欢逛书店

26168人已经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