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王小瓶在游荡
157关注37被关注0夸夸
| 万物静观皆自得
| 游戏行业数据分析师
| 祖传洗碗三代单传
| 年年祈愿胖十斤
王小瓶在游荡
1年前

KOPwu: “我这个赛道有多大的体量?” “我所在的品类有没有足够的规模?” 最近跟朋友聊天比较多见的问题,说一下我的思考,欢迎讨论: 1. 首先还是要想清楚,为什么要规模化?一定要规模化吗?商业世界会列举规模效应的各种好处,但很少有人告诉我们,这也必然要付出对应的代价,绝大多数人是走不到那一天的,反而过程中可能失去更多,且没有底限。 2. 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产品又都可以发展出足够的规模,也没有上限,一瓶“糖水”可以是可口可乐,一瓶“盐水”可以是宝矿力水特,一件瑜伽服可以成为lululemon,一块塑料片也可以成为乐高宇宙,所以并不是品类或赛道决定了规模,而是企业持续创造了多少价值。 3. 企业经营的本质就是创造价值,通过商业化应用兑现价值,事实也是如此,有多少能力就兑换多少价值,我们关注规模,先要关注能力,规模不是目标,它是能力的结果,也是能力的验证,核心的能力是组织力,产品力和品牌力。 4. 产品不到阶段,规模只会让负面体验也扩大,品牌不到火候,大分销可能会失去对局面的控制,认知不到层级,战略定力不够容易被鼓动带偏,看到棍子就是杠杆,遇到弯道就要超车,结果飞出赛道。 5. 还是那句话,有多少能力就兑现多少价值,实践出能力,能力出价值,多点实践,更加具体,多些耐心,更加坚定,查理芒格说,拥有长时间的注意力且可以长时间集中于一件事的能力是巨大的优势,巨大的。 6. 不是只有规模化才是所谓的终局,特别是消费品,不是赢家通吃,这世界有多样的商业形态,也有不断自我迭代的商业公司,无论大而伟的apple,还是小而美的d&department,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不是资本和市场的做题家,他们首先是不断生长的本我。 也没做好,只是共勉。

00
王小瓶在游荡
2年前

于欣烈: 转:微博@木遥 最近读过的最好的一篇关于 web3 的批评文章是这篇:https://moxie.org/2022/01/07/web3-first-impressions.html 目前还没有看到中文社交媒体有人谈到这篇文章(在推上已经很火了),简单整理一下。 作者 Moxie 讲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他像每个初尝 NFT 的人一样自己做了一个图片,mint 成 NFT放在 opensea 上卖。但他注意到 NFT 本身对这个图片并没有任何核查,本质上来说只是存储了一个指向图片地址的链接,所以他就特地把这个图片的服务器设置为对不同的 ip 展现出不同的样子,你在 opensea 上看到的和你买来以后自己看到的会是两张不同的图,opensea 上显示的是一个炫酷的数字艺术图片,你买到之后显示的是一坨屎。 (他的出发点并不是骗人,他只是在验证这种情况是可以做到的。是的 IPFS 之类的服务可以避免这一点,但没有人强制你用 IPFS 来做 NFT。 然后好玩的事情出现了,opensea 作为一个中心化的平台很快下架了他的 NFT。但这也没关系,既然 NFT 是基于不可篡改的区块链,他至少自己还拥有这个 NFT 对吧。但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他自己的 metamask 小狐狸钱包里的 NFT 也消失了。 为什么呢?因为小狐狸钱包并不是直接扫描区块链的,只是扫描 opensea 的 API。所以 opensea 下架之后,虽然技术上这个 NFT 还在,但钱包里面就看不到了。小狐狸这样做是因为这样显然最方便,中心化的服务(例如 opensea)总是更有效率的,而核查区块链上存储的「真相」很昂贵。 作者非常深刻地指出:这里的关键并不是 opensea「作恶」(作为一个想要上市的中心化平台 opensea 有权利选择什么作品能上架拍卖)也不是 metamask 的懒惰,而是整体上这里体现了一个不可避免的从去中心化滑向中心化的趋势:区块链确实是不可篡改的,但没有人真的直接在底层区块链上工作(太麻烦了),大家都会自然依赖生态系统里各种现成的工具,而这些工具为了效率上的竞争,自然而然就会趋于中心化。我们作为普通用户明明可以自己在电脑上运行一个以太坊节点,但没有几个人真这么做,我们就只是直接用小狐狸。那小狐狸出于同样的理由也就直接调用 opensea 的 API。 换句话说,区块链并没有解决通向普通用户的最终界面的中心化问题。web3 理论上最终是要让你的父母这样的普通人来用的,如果你的父母发现钱包里什么东西丢了,你去跟他们解释说:啊链上你的东西其实还在,只不过你常用的这些钱包都拒绝显示它了而已,其实没关系。你的父母会接受吗? 作者有两段论述我觉得非常漂亮: 1. 平台的演化总是比协议要快。人们对 web2 的抱怨是平台总是店大欺客,但 web3 的基本思想——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协议——并不能真的补偿这一点。最后在竞争中胜出的几乎总是打着 web3 幌子的 web2。 2. 用户是懒惰的,用户并不想要自己跑一个服务器,就像电子邮件时代用户明明人人都可以自己搞电子邮箱服务器但仍然宁可选择把大量隐私直接放在 gmail 里一样。web3 需要做到的是在不需要去中心化基础设施的情况下仍然保证信息的可核查性(你可以用 opensea,但你必须有办法很方便的知道 opensea 是不是在骗你)。 我自己的理解是区块链世界的 motto「Trust But Verify」是一个很难对普通人管用的理念。听起来是没问题的,但没有可操作性。web3 如果找不到办法冲破这一层挡在 nerd 和普通人之间的隔膜,最后很可能会变成圈地自 high。就像作者在文中说的一样:你可以今天还在说这仍然是早期阶段,有问题也很正常。但如果实践上你是在一直往背道而驰的方向走,那就不能指望早期的问题最终会消失,因为它很可能就直接写在基因里了。

00
王小瓶在游荡
3年前
从业人员说说自己的解读。

今天看到这个消息还是惊了一下的,毕竟和自己公司的产品关联度很大,第一反应是验真,然后在新闻出版署官网按关键字搜到的是19年的一份《通知》,各位可以自行比照一下,有多少现行游戏达标相应条目。

“通知”和“规范”“标准”乃至“法律”之间还是存在一个很有意思的区别,但它始终是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尤其它的发源来自具备版号审核能力的机关时。
10
王小瓶在游荡
3年前
偶然在朋友圈发现的宝藏(???
00
王小瓶在游荡
4年前

我是chiming: 今天,The Information发了一篇文章,腾讯微信如何威胁苹果, 谈了三年前的事情,以及双方现在的博弈,要点传递如下: 三年前, 微信推出小程序的时候,苹果很紧张,认为这会颠覆他们的App Store生态。然后苹果采取了行动,当时大家直观的感受是,iOS没法使用赞赏功能。同时还有暗线,推迟微信在iPhone上的更新,打乱他们的节奏。 然后,就有了腾讯高管组团去加州苹果总部与库克见面的一幕(2017年9月),很多媒体都认为,这是腾讯要和苹果有重磅合作了,其实不然,他们的目的是安抚苹果高管。理由大概是:苹果你别怕,我们的小程序太基础了,就是新手村,根本没法与独立的App和游戏竞争,放心好了。 苹果信了:好吧,你的小程序,就是一个开胃菜,在App Store的App,才是大餐。用了小程序的人,最后还是会下载App。现在的情况,让苹果很头大。 三年过后,小程序发展的速度还可,的确改变了很多用户习惯,尤其是订票、点外卖、玩小游戏等等。眼看着就是奔着操作系统狂奔,这对苹果的生态造成了冲击: Sensor Tower 的数据,2019年,中国 iOS 应用程序的下载量,从2017年的93亿下降了12% 。相比之下,同期美国的应用下载量为71亿,增长了22% 。 而且,开发者为 iPhone 用户开发的新应用越来越少。 截至2月份,中国 iOS 应用程序的数量比2018年184万的峰值下降了20% 。 与此同时,根据分析公司 App Annie 的数据,App Store 在中国的收入增长,已经从2015年和2016年的三位数增长放缓至2019年的11% 。 有人评论:“温水煮青蛙”。 但腾讯不能过火:游戏分发的一部分命脉,还掌握在苹果手里。 而且苹果也在想办法,限制iOS系统中小程序的能力。 最近微信上了付费阅读,也是通过App Store的支付系统,要给苹果分成30%。 就算这样,微信也一直突破苹果的极限,在边界线上疯狂的试探。苹果又不能太强硬,最大的招莫过于下架微信。 可如果微信没了,还有谁愿意买iPhone? 想看全文: How Tencent’s WeChat Poses Creeping Threat to Apple

00
王小瓶在游荡
4年前
拜托朋友把HANA领回去照顾几天。
我以为她已经够怂了。
没想到朋友家的汤团更怂。。。

霸占了别人最喜欢的垫子的那只就是我家HANA(摊手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