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阑夕ོ
199关注45k被关注19夸夸
知名IT人
😢这个人很懒,什么也没有留下。
阑夕ོ
1天前
打算在北京换个地方住,找房子时发现一个拉屎镇宅的户型,感觉坐在马桶上会有龙脉上身。
2623
阑夕ོ
9天前
我看剧很容易被一些细节上的拙劣处理「冒犯」到从而一杆子打死整部内容,比如正在看Netflix新拍的「寄生兽」,原著漫画非常经典,改编节奏也不错,直到第四集男主开车来救女主,在十万火急的、晚一秒钟就可能会挂掉的场景,女主在上车后,是两人都把车门关好了车才发动的……甚至连怪物形态下的女主一路小碎步跑向车边、上车前可能是怕磕到自己还减速了的动作都让我出戏,感觉看不下去了。
00:14
40
阑夕ོ
12天前
JOJO似乎很适合出抽卡类手游啊。
101
阑夕ོ
12天前
Perplexity做起来后,有种说法是证明了套不套壳不重要,关键是能不能找到场景、圈到用户,而用GPT-3.5调出来的Perplexity做到了。

但是现在来看,Perplexity哼哧哼哧的做C端市场,终于爬进了10亿美金俱乐部,转头一看,0用户的Devin在被锤完演示造假之后,新一轮融完估值20亿美金。。。
118
阑夕ོ
13天前
二游玩家圈发起的「有男不玩」这波乐子,发展方向变得越来越吊诡了,我觉得整个血流成河的盛况,真的值得盖上一个人间观察的印章

我尽量简洁的总结一下背景:

在主流二次元手游的商业模式基本上都固定在了抽卡——也就是花钱买角色——之后,部分玩家开始对抽到的角色产生一种占有欲,要求角色在设定上完全忠于自己。

圈子里的术语叫作「ML」,即「Master Love」的缩写,起源于二游祖师爷「Fate Grand Order」,大多数RPG二游的世界观都是让玩家扮演类Master的人物,然后通过抽卡组建自己的配队,而抽到的人物会对玩家产生爱恋之情。

但是「Fate Grand Order」只能说开创了「Master Love」这个概念,它本身并不是后面出现的「ML」游戏,或者说实际上原本不存在「ML」游戏这个品类,只不过二游世界观的同质化——开场都是由玩家扮演一个失忆的指挥官式人物,然后逐渐认识新的角色——这种演绎的好处是,可以让游戏厂商习惯于保持主角脸谱的模糊化,以削弱传统RPG里主角自带的人格,加深玩家的代入感,同时把重点放到氪金角色的塑造上。

而「ML」游戏的标准粗略来说,就是要全女卡池、女角色要一心爱慕玩家、最好还要有誓约系统等等,由此满足玩家开后宫的娱乐需求。

纯粹的「ML」游戏其实不多,而且生产方以小厂居多,真的很容易理解,因为游戏性欠佳,所以只能靠媚男打开市场,而这种行业格局也让很多「ML」玩家长期感到憋屈,甚至产生了赛博捉奸的敏感性,只要发现抽来的纸片老婆在剧情里有和其他男NPC眉来眼去,就觉得自己被牛(NTR)了⋯⋯

除了这种有些让人担忧的精神状态之外,「ML」玩家的另一条腿也跨在性别冲突的战场里,他们认为女性从业者在游戏公司里日渐增加且活跃,导致媚男元素越来越低,游戏里女角色的性情开始变得跟现实里的「xxn」(小仙女)一样独立起来,不甘于做玩家的后宫了。

还有就是因为女性玩家的活跃,会在反馈层面向游戏厂商提供「不要物化女性」的信号,直白来说就是不希望女角色过于媚男,而游戏厂商有时也会以改小胸部这种手段应对,这又进一步触碰到了「ML」玩家的逆鳞:你们(女玩家)的乙游里各种男鸭子卖肉我们可是没去找事,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嘛,为什么要破坏我们的福利?

扯偏一点,其实在我看来这本质上是「Pay to win」种下的恶果,当玩家需要用一个又一个的648才能换来心仪的角色,对于角色的控制欲自然也会变得商品化,就像我有次看到有人直播老游戏「空之轨迹SC」,到了最后的剧情阶段需要配4个4人队伍通关,有新进来的年轻观众充满羡慕的问主播抽了多少钱才凑出这么多角色,就很难绷。

总之,以男性为主的「ML」玩家痛恨自己的权利遭到侵蚀,这种悲愤可以理解——现实里我被彩礼压得踹不过气,连游戏里被虚拟老婆舔爽的体验我都保不住了——日积月累下来,就形成了一句千锤百炼的口号,或者说纲领:「有男不玩」。

「有男不玩」的意思是,只要某个游戏的卡池里有男性角色,我就坚决不玩。

之前说了,狭义的「ML」游戏基本上都只有女角色,比如胜利女神Nikke、尘白禁区、交错战线等等,但绝大多数二游都是男女混池的,因为玩家群体并不只有男性,游戏厂商也要考虑女性玩家的需求,男人要抽老婆,那女人也要抽老公,对吧?

「ML」玩家将这类游戏贬称为「混厕」,这个词的内涵你们应该可以get到,因为二游的抽卡规则是会「歪」的,就是你不能确保自己每次都能抽到自己想要的角色,所以对于「ML」玩家而言,最恶心的事情就是花钱抽卡结果抽到了一个男角色,这比吃了苍蝇还让人想吐。

所以干脆「有男不玩」。

在「ML」玩家眼里,「有男不玩」是他们被逼到墙角后忍无可忍的反击,是以赤裸裸的利益去和游戏厂商正面博弈:只要我们都不玩,游戏厂商的利润一定会受损,由此倒逼对方重视自己这边的声音。

「ML」玩家的大本营集中在NGA和贴吧这两个平台,客观上说,「有男不玩」这句口号起到了很有效的凝聚作用,「ML」玩家突然意识到有杆旗帜可以竖起来,无论年龄性格见识差别多大,只要认同「有男不玩」,大家就是利益一致的好兄弟。

包括本来是「ML」阵营里的游戏「碧蓝档案」,这游戏卡池全女且都是P站二创扛把子的涩气度,剧情基本没有雷点,特别符合「ML」要求,但是因为传出即将和另一款游戏「雀魂」联动的消息,好巧不巧的是「雀魂」里是有男角色和誓约系统的,一下子激活了「ML」玩家的PTSD,觉得自己的老婆竟然有可能和来路不明的野男人产生交集,这不是寝取是什么?于是给「碧蓝档案」的B站动态怒刷10万条评论,要求取消联动。

这也是我觉得「ML」玩家精神状态堪忧的地方,就是无论怎么把游戏里的纸片人喊作老婆,它都只是一堆数据,不是一个能和现实里的情感依恋划等号的东西,一定要追求那种占有权,就必然遇到逻辑bug,你说游戏联动会让女角色和其他男人勾搭上,不可以,那其实你抽了的角色其他男玩家其实也抽到了,「她」根本就是在同时服侍你们所有人啊,这都不算NTR了,属于是大型公交车站吧⋯⋯

「ML」玩家的洁癖甚至会延伸到女同苗头也不许有的地步,所谓的「猎杀百合豚」也是常见的行为之一,即使有些全女卡池的二游,可能编剧每天让女角色舔玩家舔得实在是有些创意枯竭了,偶尔搞搞女角色之间的情愫,这个也被「ML」玩家视为雷区。

「ML」游戏「碧蓝航线」的开发商蛮啾在早些时候计划推出新作「蓝色星原」,在尚未揭晓时就被传出新作可能是「混厕」,这让它的玩家群体深感背叛,以「一日ML,终生ML」的势头炎上,最后公布时却是全女卡池,「ML」玩家们又忙着给开发商道歉,但同时也有蛛丝马迹,证明蛮啾原本确实是有做男角色的——甚至在年会上做了男角色的Cos——至于为何最后删掉,是不是迫于基本盘不买账的压力,就不得而知了。

无论如何,这正是「ML」玩家期待的预言的自我实现,如果我们都能挟消费以令厂家,就一定能够迎来一个「ML」成为主流的游戏未来。

而「有男不玩」的出征虽然零星攻陷了不少新游戏的宣发区,但所有「ML」玩家都知道有座遮天蔽日的大山摆在面前,只要搬不走,就永无出头之日,而这座大山就是米哈游。

米哈游既是二游这套抽卡模式的发扬光大者,同时也是坚持男女混池的代表,只要米哈游的流水不崩,「有男不玩」的威慑力就大打折扣,以及「原神」曾经在长达一整年的时间里一个女角色都不出从Genshin被骂成了Gayshit,加上米哈游还是「角色都有自己的生活」——意思就是不会设计那种只会围着玩家求宠的角色——的主张者,诸多debuff叠下来,就让米哈游很不幸的成为了「ML」玩家的眼中钉。

加上「有男不玩」出圈之后,B站出了一波嘲「ML」仙人的视频,创作者大部分都是「原神」/「崩铁」的UP主,于是清算矛头就更激烈了。

比较好笑的是,在「ML」玩家的臆想里,米哈游和一众二游厂商代表高傲的「沪圈」——它们都是上海的游戏公司——而转型彻底迎合「ML」玩家需求、让女角色对玩家极尽取悦的游戏「尘白禁区」则代表「京圈」,虽然后者的开发商西山居是珠海公司,但「ML」玩家认为西山居属于金山、金山又属于雷军,所以就应该是北京公司,而北京一定要大于上海,玩家的矛盾也变成了沪京商战的缩影。

虽然至始至终这都像是现代版堂吉柯德的荒诞剧——「ML」玩家把风车当成骑士,假设了一个其实并不存在的巨大势力——但经不住有小朋友入戏过深,编排「沪圈」和「京圈」的各种明争暗斗,结果终于出事了。

起因是米哈游的极端支持者——被称作「仙家军」,经常和米黑发生冲突甚至开盒对方——在B站被批量禁言,这被「ML」派当成胜利的战果,相信塔终于入场开始整治沪圈了,而在一片欢欣鼓舞的氛围里,有一个傻逼在QQ群里口嗨,言之凿凿的表示「仙家军」开盒是米哈游在背后支持的,而且有上千条开盒数据还把军人信息传到境外去了,塔已经怒了,马上就会严惩米哈游⋯⋯

和风车打架是一回事,拿这种话唬人就是另一回事了,在QQ群的截图被传得到处之后,米哈游直接报警,没过几天就把说这话的傻逼给逮了。

然后就是今天的版本更新,B站参与封禁「仙家军」账号的风纪委员会——相当于社区志愿者——有不少初中生,是的,初中生⋯⋯也就是说,原本都在猜忌「仙家军」的倒台是不是有新的势力入场,搞不好是一帮小屁孩在随心所欲的整顿网络⋯⋯

但其实B站也解释了,所谓「仙家军」被整治是多设备登录的原因,可能涉及到灰产,跟米哈游没关系,而风纪委也是没有封禁权限的,是小朋友们觉得在社区里展现这个权力很有派头,瞎jb演。

就,什么事儿啊这都是。
4285
阑夕ོ
13天前
LLaMA LLaMA 2 LLaMA 3
66
阑夕ོ
13天前
科技媒体Rest of World刊发了一篇长文,内容是台积电在美国建厂过程里的各种文化冲突,看完之后感觉是Netflix纪录片「美国工厂」的又一个翻版故事,或者说东亚制造业几十年来积累形成的劳动模式,已经和它的发源地产生了生殖隔离……

- 2020年,台积电开始在美国招聘技术工人,虽然「芯片与科技法案」是在2年后才发布的,但芯片制造商已经意识到美国促进半导体回流的政策风向,并开始提前为此布局;

- 在计划里,这些美国工人先要常驻台湾花费至少一年的时间学习生产工艺,然后在返回亚利桑那州协助台积电落地建厂,但在双方磨合不畅的背景下,计划进度已经严重落后,原定于今年投产的工厂依然还在建设中;

- 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工厂目前已经有2200名员工,其中一半是派遣而来的台湾工人,工厂得到了美国政府几十亿美元的拨款,希望它最终能够和台湾本土的工厂拥有相同的生产效率,而台积电也不敢懈怠,毫无藏私的那套军队式管理系统搬了过来,但由此引发的冲突也越来越尖锐;

- 表面上看,是美国工人抱怨新公司里僵化、死板的等级制度,而台积电带来美国的台湾工人则认为这里的员工缺乏敬业和服从——而这正是他们认为台积电能够成功的职业素养——但在本质上,这取决于在亚利桑那州那1100英亩的园区里复制一个台湾本土环境的可能性有多高;

- 台积电已经退休的创始人张忠谋同时也是「12小时工作制」的倡导者,他对台积电赴美建厂泼过不少冷水,认为美国缺乏制造业人才,而且管理美国员工也会面临巨大困难,「美国试图重新在岸半导体制造将是一个非常昂贵的徒劳运动」;

- 在台湾接受培训时,美国工人听到的故事是:「如果一台机器在凌晨1点坏了,在美国它会在第二天早上修好,但在台湾它会在凌晨2点修好,而起床去公司加班的工程师的老婆只会默默继续睡觉,而不是提出抱怨」;

- 在工厂里,每个美国工人都被收走个人手机,他们只能用公司发放的公共手机,而这些公共手机基本上不能访问互联网,于是美国工人的不满大量增长,他们要求能一边干活一边听歌,台积电有时会为了弥合这种矛盾做出让步,比如后来就专门为美国工人的公共手机开通了访问Spotify和Instagram的权限;

- 但美国人依然不习惯工厂动辄就搞「压力测试」来考验他们的做法,比如会临时增加工作量,检查美国工人是不是会像台湾同事一样选择牺牲个人时间来完成任务,而那些拒绝服从的,则会遭到当众羞辱,指责他们「不配继续留在半导体行业」;

- 有美国女实习生要求一名台湾工程师把他的电脑壁纸换掉,因为壁纸上是一个穿着比基尼的美女模特,美国女实习生觉得这是性骚扰……也有台湾人在私底下把这些出差而来的美国人称作「白种猪」(white breeding pig),意指他们是过来抢台湾女人的;

- 有几十个美国工人在培训到期前就离职了,主要原因都是受不了压迫性,「他们想要推动那种说法,就是美国人因为技术落后而工作效率过低,但这是谎言,事实是台湾人在每一项任务上都制造出虚假的紧迫感,他们永远要求你能立刻完成所有事情,但这对于那些希望保持正常工作和生活平衡的人来说,是不现实的」;

- 有些较真的美国工人会问台湾经理,最重要的任务有哪些,希望能够为工作的优先级排序,而经理的回答则是「所有的任务都重要」,但在加班之后,美国工人又总会发现看似争分夺秒的事情实际上要得没那么急,但这种向上管理的心态也是台积电不喜欢的,有经理在报告里写道美国工人不如孟买工人能干;

- 2022年,台积电开始在凤凰城的沙漠里投建工厂,主客关系颠倒,但矛盾并未减缓,台湾的工程师带来了严苛的制度文化,并认为这份工作是他们能够找到的最好的工作,但发现美国员工没有同样的忠诚感,美国的工程师有英特尔、德州仪器等备胎可选,在这里受了气,不会强忍委屈留下来;

- 台积电的管理层确实事先对管理美国人有过心理准备,比如在对经理层的指导建议里,会告诉他们美国人在得到鼓励而非批评时会有更好的反馈,以及不能在HR办公室以外的地方用解雇进行威胁,然而在很多争吵场合里,这些原则都被抛之脑后,离职者则会称台积电是地球上工作最糟糕的地方;

- 台积电在日本熊本市的建厂时间更晚,但开业时间更早,这让那些选择赴美建厂的台湾工人自尊心受到伤害,虽然美国工人总在觉得被剥削,但在台湾员工看来,公司给了美国人太多照顾,美国工人的工作量更少、工资更高、还能提前下班,这都是勤奋的反面,缺少了这些勤奋,台积电就无法保持芯片行业的领先;

- 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的工厂预计能每年生产60万片晶圆,只占到台积电总产能1600万片的一小部分,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仍要运回亚洲进行组装和测试,整体核算下来,美国公司从亚利桑那州采购芯片的价格,要比它们从亚洲采购更贵,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
2761
阑夕ོ
14天前
今天是世界图书日,正好适合谈谈一些经典老书在短视频平台纷纷翻红这个话题。

去年国内销量最高的虚构类和非虚构类图书,是「额尔古纳河右岸」和「我与地坛」,都不算是近年来的新作,早在几十年前就出版了,虽有各种奖项加成,但销量一直以来也就勉强而已,不会有特别大的幅度变化。

但是抖音最近几年来读书赛道爆火——去年内容产量接近10倍的增长——直接导致创作者和主播们开始在卷选题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毕竟每年新书就那些数量,从供给来说是完全不够的,所以重新去聊旧书,就成了一个必然的主流选择。

比如「我与地坛」是怎么重新红起来的,你们应该都有印象,作为书评的「子弹在多年以后呼啸回来正中眉心」不光是霸占了抖音热搜榜一,也在微博上流传甚广,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与地坛」在去年新卖掉了超过100万本。

「额尔古纳河右岸」拿过茅盾文学奖,年销长期稳定在6万-7万本,然后因为被董宇辉等主播推荐,成了人文品类里的最大爆款之一,最近两年累计卖了500万本,出版社睁眼就是加印需求。

互联网有个很出名的概念是「长尾效应」,最早发明这个概念的也是当时还以卖书为主业的亚马逊,亚马逊认为电商的无限货架模式加上搜索匹配能力,可以解决小众冷门的图书因为无法上架而不被发现的问题,而长尾的意思就是,如果把后面的这些图书销量加起来,交易总额未必会差于头部图书。

但是短视频和直播实际上是把「长尾效应」往前推了更大的一步,光是能被发现还不够,因为用户不见得会对长尾里的书目产生兴趣,在大多数时候长尾商品都还是处于沉睡状态,所以「长尾效应」很鸡贼的是用加法去对比头部,平摊下来依然不够看。

而我们现在都知道了,推荐算法是一种更主动的产品逻辑,长尾图书不再只是可以被看到,它还能构建新的内容形式,被推送到潜在读者面前,如此创造的消费机会乃至效率,要远胜于躺在深巷里等客上门。

不少说书人在短视频生态里涨粉的速度也很快,甚至有种相互成就的味道,说书人分享自己的读书理解,用户在被打动后直接下单,而纸质书也在书店式微的时代重获新的流通速度,平台更是对于站着带货的模式乐见其成。

说到底,看不看书、看什么书,终究是感性行为,为此搭售的情绪价值,可能会越来越重要,劝人读书成为一门生意,它的商业逻辑和技巧,也在紧跟着技术变化,就很有意思。
314
阑夕ོ
14天前
讲个恐怖的:月之暗面今天的瓜搞不好信源是来自小红书。。。集美们现在真的是啥都能往小红书倒
2517
阑夕ོ
14天前
用新玩的产品Domo AI肝了一个「星际穿越」混剪的动画版出来。
02:54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