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rainy.
341关注261被关注0夸夸
🐈 独立开发者 🎈
开发自己 & 开发世界
rainy.
4天前
如果有1w块钱可以拿来花,是买1个价值1w块钱的好东西,还是买一堆便宜但是比较一般的东西

很多人其实都面临这个境况,但没有思考过,不知不觉用潜意识做了选择。
我们经常评价有的人 「既要又要」,就是面临这样一种矛盾却不自知,或者不接受。

对于时间而言,该把有限的时间消费到什么地方,这个消费观念跟花钱是很类似的。

而且比较公平的一点,是大家能用来消费的时间是差不多的(有些人精力确实好 有的人出生就有钱,没办法...)
00
rainy.
7天前
每次去KFC吃到冷冷的软趴趴的鸡堡,都感觉自己是被后妈养大的孩子,有一种被抛弃感。
00
rainy.
9天前
感觉我给别人点赞还是太吝啬了,很多时候心里默默叫好都懒得点赞,这样不好

给自己定个规矩,达到什么标准我就要给点个赞
10
rainy.
9天前
这个理论用来解释产品失败或者决策失误是很合理的。
具体到这位公关一姐,她但凡天天像普通网友一样刷刷抖音小红书,也不应该干出这种事儿来,有一种“村通网”的荒诞感,这跟底下人咋汇报关系不大啊。
所以这个瓜才能这么火,过于荒诞了

于冬琪: 这两天,我也在吃那位百度公关副总裁璩静的瓜。 我看到有人评论说,就这样的公关水平,是怎么当上高管的? 作为一个曾经的百度人,对此也想聊聊—— 为什么那些看起来很傻的行为,会发生在一个本该很优秀的高级管理者身上? 其实, 能混到大公司高管,素质和能力通常不会差, 那到底问题在哪呢? 我给你分享一个我的真实经历。 很多年前在百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每周要向一位副总裁汇报。 汇报时间也很短,就十来分钟。 汇报时,我很快就能感知到他很厉害。 厉害在哪呢? 他那会刚空降过来,基本上到第二次周会,给我提出的问题都直击业务本质。 哪怕有些问题我没回答好,他也会继续追问出高质量的问题。 我当时就觉得,他对商业的理解极深。 其实在百度那会,我在会议上遇到的总监、副总裁们, 说实话,不聪明、不努力的基本没见到过。 (当然,脾气不好的、不厚道的倒是有一些) 那那些看起来很蠢的决策,是怎么诞生的呢? 原因很简单。 他们的信息输入有问题。 影响决策质量的,不只需要高质量的决策者,还需要高质量的信息输入。 就像我汇报的那位副总裁,他虽然商业认知高, 但后来我发现,汇报几乎是他唯一的信息来源。(和百度同事们交流,发现百度的管理者很多都是如此) 而汇报其实是一个真实度很低的信息渠道—— 我们作为下属,每周会花至少一整天时间,来准备这十几分钟,以便能换得一个好的评价,从而拿到更多的资源。 我们甚至还会为此提前排练, 虽然不至于数据造假, 但这样排练出来的汇报,很容易隐藏关键问题、给领导建立虚假信心。 反过来说,如果要想做出真正高质量的决策,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输入呢? 做商业嘛,绝大多数高质量的决策,导向的都还是更高效率的满足用户的需要。 所以,关键就在于要知道用户到底要什么。 通常就依赖于两种输入。 一种,是靠决策者的天赋。 比如我最近聊了很多消费品的CEO,我发现他们中不少天然就是“消费感”很好, 比如张小龙评价马化腾,能“秒变小白”。 这些人能直接共情和代入用户,感知到用户要什么。 所以,他们只要用一下产品,进入小白状态体验一下,马上就能做出准确的决策。 但是呢,至少百度的老板不是这种类型的人。 这个天赋,有就是有,没有也没办法。 另一种,则是靠笨工夫,就是大量直接接触用户、搜集用户的反馈、观察用户的行为。 数量到了,也能足够了解用户。 其实,早期的百度,在推出贴吧、知道、百科的那个时代,还是能做出不少好产品的。 那会儿的决策质量之所以高, 我自己感知到的原因是, 俞军作为当时产品的决策者,建立了一套解决信息输入、了解用户的行为规范。 比如定期找人评估400个搜索词,对前三条结果的好坏打分。 和竞品对比,不如竞品的,就要改进。 这套工作方法,直到今天,百度一线依然在沿用。 但核心差别是: 在俞军那个时代,不仅一线要做,俞军自己也要做、而且是每天做。 他自己每天至少要评估几十个搜索词。 这么日积月累做下来, 下面的人在汇报时要想隐藏问题,基本上很难藏住。 高质量的决策,也就更容易在那个时代诞生。 回头看来,其实道理很简单, 信息质量高了,决策质量才会高。 所以,华为说:让听得见炮火声的人做决策。 美团要求管理者必须下一线。 京东是每个人进仓干活儿。 腾讯、小米是直接对接大量的用户反馈。 但是,这些在百度的管理层中并不怎么存在。 才会导致,公关副总裁本该是代表企业与大众情绪、大众舆论对话的人,结果反而自己引发了大众对百度的负面情绪。 她早已远离一线, 可能既不了解大众情绪,也不懂大众在当下的舆论导向。

00
rainy.
12天前
上班做事的唯一驱动力感觉就是deadline

只要我觉得“时间还来得及”,就不着急干活…
00
rainy.
17天前
人生中的很多体验,第一次大概也会是最后一次。

一个国家,一片海滩,一家公司,一个朋友,相遇又离开,告别的时候总是轻飘飘的。

如果相遇的时候就意识到,这也会是最后一次了,告别的时候是不是会更郑重一点?
10
rainy.
20天前
散步是很适合思考的,我的很多想法都是散步时候想到的。但是散步时候的想法记录起来很麻烦。
跟人探讨也很重要,很多想法是在跟朋友沟通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入的。但散步的时候朋友不一定有空有心情理我。

所以我尝试了下,走路的时候跟chatgpt用语音进行探讨。

本来想的挺美好,耳机一戴,我说它答,现在语音识别的准确率已经很高了,整个的体验就算比不上her里面那么丝滑,也应该是可用的…

结果测下来,还是不太灵…

chatgpt的语音是不能熄屏的,带耳机开着屏幕我能接受吧,如果不戴耳机,贴脸上也不会像微信那样熄屏,就很容易误触,这个虽然不是大问题体验也很烦;

语音识别的准确率还是堪忧。路上如果有人,说话声 风声 车子声,识别就会没那么准。尤其是你提问的关键词它听错了,回答南辕北辙,对话没法继续了;

断句也不是很灵活,尤其你在边说边想的时候,它只能靠超时来判断是否发送,你话说了一半就给发了,也很烦;

总体上来说,似乎并没有“不可逾越”的技术鸿沟了,但这些细节问题不能解决,就还是不可用…好的产品,就是在这些细节里体现功力吧
00
rainy.
25天前
很多人都表达过类似的观点,这大概就是一个“常识”

然而另一个更“常识”的点是,只有做到1%才能成功,还要叠加一些运气
00
rainy.
29天前
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结果时间真像海绵里的水....
周末2天就能把『辐射』这部美剧看完了,算算也十来个小时了...

感觉这个剧还挺有现实主义意义的。
避难所就是现在的大厂,体制内;有稳定的编制,吃喝不愁,想躺平也能躺;
大家看似体面的争权,也不过是为了能做制定游戏规则的人,能当「领导」;

外面真实的世界就残酷多了,不仅会受伤,为了活下去得跪着,得真拼命,还得有好运气;但外面也有真的好东西,也有机会让自己看到真正的世界,能成长的更强大,当然代价就是痛苦。

没点儿信仰的人,还是在避难所里呆着更好更舒服,最好还要把这个舒服广播出去,让别人也羡慕和认可,就更好了...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