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Ai黄小刀
65关注2k被关注6夸夸
知识星球:AI探索家
《人人都能玩赚ChatGPT》作者
Vx:huangxiaodao (备注即刻)
正在做:一个IP都是AI的MCN
置顶
Ai黄小刀
10月前
找到我:

知识星球:AI探索家
blog:hxiaodao.posthaven.com
京东:搜索“人人都能玩赚”,找到我的系列出版图书
20
Ai黄小刀
15天前
产品的顶层,就是设计者的价值观
21
Ai黄小刀
17天前

携隐Melody: 为什么最有效的学习是多轮的? 很多人觉得“一轮过”才最高效,其实是喜欢偷懒的系统1给你偷换了概念。一轮过,不是最“高效”的,而是最能逃避心理上的枯燥的,顺便还能证明自己“够聪明”。 事实上完全相反,一轮过的复习是最低效的,所以也最不聪明。 在《纵横四海》的很多期节目里其实讲过好多次相关道理了。我用的比较多的是“小龙虾”和“雪球”这两个例子。 大脑是联网学习的,就好比一个小龙虾,有两个钳子,能够轻松钳住离它够近的两坨信息,剩下的没有多余钳子钳了,就会流走。你试图在一轮中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就不是让小龙虾去一拖二,二拖四那么简单,而是凭空从零开始,死记硬背出一个新的小龙虾来。 这些小龙虾彼此之间还不互相钳住,交织成一片牢固的网,很容易就被源源不断的信息流给冲走了。你又要再重新来过。你说这种费劲巴拉的“一轮游”复习法,是不是很低效? 联网学习也好比是滚雪球。第一轮雪球还很小,表面面积也小,所以能粘起来的雪有限。你滚过去,再滚回来,来回多几趟,雪球不就滚大了么?越大的雪球,能粘起来的雪就越多,后续的效率就会蹭蹭蹭上升。要一轮就造个大的,你只能非常缓慢地反复往雪球上拍雪、掉落、搓圆、按实……是不是比来回几趟累多了? 最近的EP64讲的书是《粉红色柔软的学习者》,这期节目提到了一个新的理解“多轮复习”的角度:大脑是通过实践来学习的。 说得更具体一点,大脑是通过实践(输出)来对理论(输入)产生意义的。最好是先实践,然后去根据实践有针对性地主动寻找答案,包括知识和经验,学习效果最佳(在学校的学习的话,做题、考试就相当于实践)。学习学习,不就是学→习→学→习的反复嘛。 所以就是快速一轮→实践→快速第二轮(更有针对性)→实践。以此类推,每次都最好过得快一点,然后轮次最好多一点。这才是最高效的学习。 但应试教育不知道为什么就好像是反着来的,鼓吹的是“我一次就搞定”。 我以前教GMAT,出了非常详细的课程。很多学员就喜欢做非常细的笔记,试图通过看一遍课程,看得足够认真,就把所有内容都掌握到。结果自然是非常辛苦,也花费了大量时间做和整理笔记。但是跟我的答疑中,我说XX课上讲过……他们就:哈?课上讲过? 然后他们重新去听课(一般是隔了一段时间),往往会回来跟我惊讶地感慨:为什么我感觉我好像没上过这课一样🤦‍♀️。 其实这是非常正常的。第一遍就能把所有信息都掌握,那才是“不正常”的。 做播客之前,我看书也是只看一遍的。记得20出头的时候,有个年长点的同事跟我说很喜欢一本书,(短时间内)看了三遍,我还惊讶地表示不理解。我说我喜欢的书,我会认真看、慢慢看,也许隔的时间长了我也会再看一遍,但为什么要短时间内看三遍? 后来因为做播客,看完书,我要做笔记和写成文稿(第二遍),录制节目(第三遍),然后听自己的节目(第四遍)。我就发现,写文稿时对书的理解跟第一遍是非常不同的,会深刻很多(毕竟写文稿是慢下来,留足时间思考),偶尔甚至会完全改变第一遍的看法。录的时候可能又会冒出一些新的想法。听的时候呢,“录播客”这个任务已经划掉了,就又会有更大的带宽来理解自己的内容,又会有新感受。 就跟我一开始想象的很不同,没有一遍是无聊的。每一遍都有新收获。 不是说大家都要把书读好几遍的意思(也并不是所有书都值得读好多遍)。而是说,大家要放弃对一轮过的迷思和执着,明白在学习上,那样反而是很低效的。那只是一种“我赢得很轻松”的潜意识的炫耀,不是真的效率。 真正的高效学习,一定是多轮的。 P.S. 所以家长辅导孩子也要多点耐心哦,一次就是讲不明白的,但重复多次之后,小龙虾自然会开始钳得越来越多~

00
Ai黄小刀
23天前
关于AI播客我在想:
用户是想吃AI迅速给出的华美知识?
还是想吃真实人类花了数倍时间得来的体悟?
20
Ai黄小刀
1月前
我实名厌恶绝大多数的AI 总结工具,包括但不限于: 播客内容总结、群聊内容总结、微信文章内容提炼。

我个人反对的原因是:

1、信息压缩
我们真正了解一个知识(非信息),第一步是看到,第二步是学习、执行,内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但,所有的总结类都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信息压缩。

以纳瓦尔的播客为例,听全文,不同的人会被不同的内容触动,激起涟漪;听总结,你会认为,自己在“高效进食”,但是真的进食了么?还是看起来进食了?
真正的启发往往来自细节,总结杀掉的就是细节。

2、个性化消失
无论什么工具总结什么内容,最后都倾向于一个统一视角的表达,把表达者整体“高斯模糊”掉了。
作为读者,你似乎无法与真实的作者建立连接了。

3、降低耐心
一直使用总结工具,频繁地追求快捷、精炼的信息,会削弱深度阅读或倾听的能力,耐心也被不断压缩。
甚至,过度依赖总结会减少主动思考、质疑与批判的机会,让人习惯于“被喂养”的状态。
就是前阵子我说的,越来越多的人成为“AI 预制人”。

我热衷于主动搜索想看的内容,全篇细细阅读,我享受每次信息通道带来的随机碰撞。
意见相左气得转发到群里破口大骂“这是什么玩意”,也胜过无脑接受良多。
01
Ai黄小刀
1月前
我:
为什么我会“除了该做的事,什么都想做”,想做别的有意思的事来逃避我真正需要做的事?

二怪:
史蒂文·普莱斯菲尔德在《The War of Art》把一切阻碍人行动的内在力量统称为“内阻力”,并称其“定义就是自我破坏”。
内阻力指的是那股把你从「想做/该做」的事情上拽开的内部心理阻碍。它并非懒惰,而是一种由恐惧、焦虑、完美主义、自我怀疑等情绪混合而成的“拉力场”,其表现形式最常见的是拖延、自我合理化与注意力逃逸。

如果完成任务会暴露能力短板或威胁现有身份(“万一我全力以赴仍失败?”),内阻力便以拖延、完美主义等方式保护自尊。

但,一个人一旦开始对自己撒谎,就再也不会进步了。

#忠于自己真是好大一个课题
21
Ai黄小刀
1月前

阿头ATou: 今天是第二年参加 42章经&绿洲资本 的线下分享,又一次被生命力洗礼,期待明年继续~ (以下仅是很小部分内容,敬请期待线上版) 📝和去年相似的点 - 坦诚面对自己,客观分析自己,全然接纳自己,爱自己 - 世界不是客观的,是建立在感知上的 - 信息的频率变高会导致系统变得脆弱(今年刚好读了「系统之美」,体会更深) - 涨见识不是见高端,而是见极端,拓宽频谱 - 注意力是人类进化出来的 feature,保护它 - 心力是注意力的能源系统 - 区块链是 agent 的基建,web2 不是 - 当你面向未来,你希望改变;当你面向死亡,你只能接受自己,人应该对自己诚实 - 很多人注意力会完全溃败,生活在信息流里,被流水淹没 💡一些(我印象中)新的点/解读 - AI native 是以 AI 为中心,人为辅助 - 审美来自有限性,是一种主观,是人类相比硅基独有的,审美带来生命力 - agent 是一场感知革命,会感知到我们无法想象的世界 - 生物能帮 AI 提升能耗比,这个技术也很重要 - 我们不应该只在人类的世界看 AI,我们要在信息的视角,在频率的角度看 AI - 帮助他人建设注意力框架,会是一个新的大市场 - 过去可以没有领导力,面向未来必须具备领导力,人人都是 agent 大军的 CEO - 长期主义很美,会互相吸引 👻最后单独放一句刺激的 答案一直都在,只是噪声太多,让你不敢正视答案 p.s. 其实让张津剑老师放开讲三小时挺好的🥹,要不明年......

00
Ai黄小刀
2月前
潘老师今天跟我说:
人生是对数的,100 年的一半并不是 50 年,而是 20 年。
也就是过了 20 岁,主观上已经过了半生。

因为:
1.比值而非差值
人脑在无意计时时更敏感于“这段时间占我人生的比例”而非“这段时间本身有多久”。随着分母(总人生时长)不断变大,同样的 1 年占比迅速变小,于是体感加速。
例如 5岁的时候一年占生命 1/5,感觉漫长;到 50岁一年只剩 1/50,转瞬即逝。

2.记忆密度
我们回顾过往时,记忆锚点越多、情节越丰富,那段时间感觉越长。童年和青春期充满“第一次”的高密度记忆,而中年后,重复的事情越来越多,“第一次”越来越少,增量也越少,主观上时间被“压缩”。

所以如果要拉伸主观时间,让人生在对数曲线上也丰盛绵长,就需要:
多做新事
跳出循环
不要复制粘贴!
04
Ai黄小刀
2月前
发个版本,铺天盖地的pr,无论好不好的,集体吹。
吹完了股价也涨了。

AI产品现在真是meme化了
还修炼什么真本事啊,营销呗。
21
Ai黄小刀
2月前
【建立个人品牌上】

最近天天在医院,两眼一睁就是输液,不能打游戏,耳朵坏掉了也不能刷视频,所以看了一些文字,琢磨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事。
朋友问我住院感受如何,我说很像进行了一次禅修。

最近在琢磨Naval常说的一句话:“Escape competition through authenticity.”——用真实与独特性逃离同质化竞争。同时,他又把“值得信任、长期思考的品格”视作交易和机会自动找上门的根源。
那怎么让别人知道我真实、独特、长期思考还值得信任?
似乎答案就只有一个:建立个人品牌。

如果能长期向外界持续输出的真实自我,个人品牌 = 可被互联网检索、旁人愿意担保、不断自证能力的“数字信用”。

在AI时代,做个人品牌似乎变得更重要。
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从时代背景看:
1 、AI模型越来越“开箱即用”,且同质化严重,但是“懂场景又懂技术”的个人是稀少的。食材遍地都是,也得有厨师炒菜啊;
2 、现在绝对是信息过载的,但是同时算法匹配的精准度,又承载了这样的“过载”,可以让人在海量信息里被推荐。未来可能会更去中心化,每个人都有机会分一杯羹;
3 、现在的工作距离变得很长,跨地区合作、跨过合作都变成了常态,个人品牌能触达的半径也在变广;
4 、个人品牌是可以移植的资产,品牌随你跳槽、创业、写书、出课,不会因为你跳槽了就消失;
5 、我觉得未来可能会有个红利,叫做“真实性”红利:AI批量生产那么多内容,各种工作流都在“把自媒体自动化”,那么“真实性”就变得稀缺了,它是:个人经历、有偏好的价值观、独特的视角、人味儿。

从个人视角看:
除了以上的优点,拥有自己的受众,也可以快速验证产品的PMF,解决冷启动;
另外,公开写作嘛,为了输出也同时逼迫自己输入,完成深度研究(费曼学习法hhhh);

最后就是我说的,“主动撞击世界”,做主动的输出行为就是在增加“运气表面积”:当别人知道你是谁、擅长什么,就会在看到相关机会时主动想到你。
向全宇宙广播!哈哈哈

逃离同质化竞争的关键是:authenticity
我就是我的作品!

明天写写【建立个人品牌下】,就是这么多平台,应该选择哪个,以及写什么。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