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dongd.
267关注275被关注0夸夸
🎆做了一款插件,🎯入驻 canva官方编辑面板
🏄‍♀️在 build 自己的小生意,赚💲
🛟热爱生活,保持好奇
置顶
dongd.
2年前
有意义的工作是指一项我能全身心投入的使命,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是指我既深深地关心对方,对方也深深关心我。
00
dongd.
2天前
记录一下今天的开心时刻,看到用户用我们的新产品做出来的样例效果,当我这个伪用户都感觉到了 aha 的时候,我能想象得到用户当时应该也是和我一样吧,眼前一亮(´_ゝ`)
00
dongd.
5天前
现在公众号的内容已经很没有耐心去看了,都是直接扔给元宝来总结了_(:з」∠)_
00
dongd.
6天前

大咕咕咕咕驴: 原来 Paul Graham 有一篇文章说过这件事:Mean People Fail 原链接:https://www.paulgraham.com/mean.html (2014年11月) 我最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儿:我认识的那些最成功的人里面,很少有非常刻薄轻佻的。当然也有例外,但真的,非常非常少。 刻薄这事儿吧,其实挺常见的。说真的,互联网就让我们看清了,有些人能有多小心眼、多刻薄。几十年前,只有名人或者专业作家才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现在呢?人人都能在网上说话,结果我们都看到了,以前藏着掖着的那些刻薄言论,现在都冒出来了,多得是。 但是你看,虽然外面明显有很多刻薄的人,可在我认识的最成功的那批人里,几乎一个都没有。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说,一个人越刻薄,就越难成功?这两者是反着来的吗? 当然了,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我看人的圈子比较窄(这叫“选择性偏差”)。我认识的人主要是在某几个行当里混的:比如搞初创公司的老板、程序员、大学教授。我也信,可能在别的领域,成功的牛人里有不少是刻薄的。也许那些很成功的对冲基金经理就很刻薄;这个我不熟,不好说。还有像那些大毒枭,估计大部分都挺心狠手辣的。但至少吧,这个世界上有很大一块地盘,并不是由刻薄的人说了算的,而且这个地盘好像还在变得越来越大。 我老婆杰西卡(她也是Y Combinator孵化器的联合创始人)是那种看人特别准的人,简直像有火眼金睛。跟她过日子,感觉就像站在机场安检机旁边一样。她是从投资银行转到创业圈的,她一直有个感慨:那些做初创公司最后成功的创始人,人品往往都挺好;而那些人品不行、心眼坏的人,做初创公司基本上都失败了。 为啥呢?我觉得有几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刻薄会让你变蠢。所以我特别讨厌跟人斗来斗去。你在跟人吵架、斗气的时候,绝对发挥不出你最好的水平,因为吵架这事儿吧,格局太小了,解决不了普遍性的大问题。吵架能不能赢,总是要看具体情况和跟你吵的人是谁。你想赢,靠的不是琢磨什么伟大的点子,而是想些只在某个特定场合下有用的小伎俩、小心眼。但问题是,琢磨这些小伎俩花的脑筋,跟你去思考真正重要的问题花的精力一样多。这对那些在乎自己脑子用在哪儿的人来说,尤其痛苦:感觉脑子转得飞快,但其实在原地打转,屁用没有,就像汽车轮子在泥地里空转一样。 初创公司不是靠攻击别人成功的,它们是靠“超越”别人成功的。当然也有例外,但通常来说,想赢就得赶紧往前跑,跑在别人前面,而不是停下来跟人打架。 刻薄的创始人会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招不到最牛的人才。他们也许能招到一些人,这些人愿意忍受他们,是因为实在需要一份工作。但是,那些真正最顶尖的人才,人家是有其他选择的。一个刻薄的老板,除非他有三寸不烂之舌,能把人忽悠瘸了,否则根本没法说服最优秀的人才来给他干活。而拥有最优秀的人才,对任何公司都有帮助,但对初创公司来说,这简直是生死攸关的。 还有一股力量在起作用:如果你想创造出伟大的东西,那么你最好是被一种“想让世界更美好”的精神驱动着。那些最后变得最有钱的初创公司创始人,往往不是被钱驱动的。那些满脑子只想着钱的人,多半在公司发展过程中,遇到大公司开出不错的收购价时,就把公司给卖了。而那些能坚持把公司做下去的人,是被别的东西驱动的。他们嘴上可能不说,但心里通常是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这就意味着,那些真心想改善世界的人,在创业这事上就有了天然的优势。 最让人兴奋的是,初创公司不仅仅是“刻薄和成功反着来”的一个随机案例,这种需要创造力、而非刻薄的工作方式,代表着未来。 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里,“成功”就意味着控制那些稀缺的资源。怎么控制呢?就得靠斗。不管是真刀真枪地打,比如古代游牧民族把打猎的人赶到鸟不拉屎的地方去;还是玩阴的,就像美国“镀金时代”那些金融大亨,互相拆台,争着抢着搞铁路垄断。可以说,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里,成功就是在“零和游戏”(就是你赢我就输,蛋糕就那么大)里胜出。而在大多数这种游戏里,刻薄非但不是个缺点,反而很可能是个优势。 但现在情况正在改变。现在这个世界,越来越重要的游戏,不再是零和游戏了。你想赢,越来越不是靠打架抢那点有限的资源,而是靠你有新的想法,能创造出新的东西。 其实,靠新想法赢的游戏自古就有。比如公元前三世纪的阿基米德,就是靠这个赢的。可惜啊,最后还是被入侵的罗马军队给杀了。这个例子恰好说明了为什么现在会发生这种变化:要想让新想法真正起作用,你需要一定程度的社会秩序。不光是不能打仗那么简单,你还得防止那种“经济上的暴力”,比如19世纪那些大亨互相倾轧,或者以前有些国家对老百姓那样。得让人们感觉,自己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东西,不会轻易被人抢走。 对那些靠脑子吃饭的人(比如思想家、科学家)来说,情况一直都是这样,所以这个趋势也是从他们开始的。你想想历史上那些成功的名人,但又不那么 mean 的,大多是数学家、作家、艺术家这类人。最让人兴奋的是,他们这套靠创造力成功的“玩法”,现在好像正在扩散到现实世界的各行各业。知识分子玩的游戏正在“泄漏”到真实世界里,这就彻底颠倒了历史上刻薄和成功之间的关系。 所以啊,我很高兴我当时停下来琢磨了这件事。我和杰西卡一直很努力地教我们的孩子,千万不能做个刻薄的人。我们家可以容忍吵闹、脏乱、吃点垃圾食品,但就是不能容忍刻薄。现在,我不仅多了一个理由要狠抓这件事,而且在教育他们的时候,又多了一个论据可以用:那就是,做个刻薄的人,会让你失败。

00
dongd.
11天前

阑夕ོ: 小红书独立开发者大赛今天颁奖,其中有几款获奖App还是我当评委时选出来的,很有感触。 之前和@orange.ai 聊AI编程时,就说过AI这波对于生产力的解放,有机会顾及到以前那些因为规模不足而被放弃的长尾需求。 说人话就是,终于可以做一些取悦少数人、甚至是取悦自己的产品出来了,去他妈的DAU。 这次在小红书上获客无数的那些App,共同点是都很小而有趣,比如测算每天要晒多久太阳的SunAlly,只为航班上断网场景服务的专注飞机,分享宠物友好路线的考骨地图,等等。 有种回到了十多年前、iPhone出现「iBeer」时刻的错觉。 2007年上市的第一代iPhone其实不怎么好用,因为没有应用商店,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官方App以外,用户并不能拿它做太多事情。 是App Store的上线,才让iPhone真的实现了「可以揣进兜里的一台小型电脑」这个愿景,而「iBeer」又是让App Store大获成功的神级助推。 现在来看,「iBeer」这个App简直可以说毫无用处,它唯一的功能就是是把屏幕变成一杯啤酒🍺的横截面,然后倾斜手机就能模拟喝酒的动效。 但那是2008年,没人知道能用iPhone做些什么,App Store里也只有几百个陌生的App——软件大厂都还在观望——「iBeer」的出现,让大家意识到原来能够这么使用陀螺仪和触控系统,而且用户都玩嗨了,直接让「iBeer」成了当年下载次数最多的App之一。 所以后来苹果开发平台的负责人才说,「iBeer」不是计划内的产物,却为App Store奠定了更为广泛的认知基础,人们头一次发现原来还能有这样离谱的应用可以下载,而App Store也就成了一个天天都能发现新产品的入口。 怎么讲呢,现在的小红书,就给我一种十多年前App Store的氛围感,这不夸张,我那会儿Google Reader里订阅了好几个限免网站,每天不下几个新App就浑身难受。 这一年来肉眼可见的,活跃在小红书的独立开发者越来越多了,而且普遍很真诚,真诚到会把小红书当成开发日志来用,不是甩个文案就走的那种,而是会和用户在评论区讨论下个版本要怎么做改进。 这固然有幸存者效应的影响——不真诚的也拿不到足够的正反馈,更留不下来让我看到——但所谓真诚是必杀技的实际台词是,你要当个人,才能获得人。 App Store里上架的应用,已经有几百万之巨了,Android那边更是只多不少,以前的分发模式,无论是编辑精选还是搜索找寻,都失去了绝大多数价值,用户也难得会再频繁下载新的App,再多的「iBeer」,都卡在了被看到这个最致命的环节上。 于是买量几乎成了所剩无几的解法,但这种ROI至上主义天然就和孤身作战的独立开发者无缘,你要么买不过专业的投放团队,要么只能买来流量,买不到活人。 而这也是小红书顺水推舟办了这么一场独立开发者大赛的原因——作为跟了全程的场外参与者,我应该有资格这么来做总结——「能找到App」和「App被发现」的双向奔赴每天都在社区里上演,才让小红书成了这个时代的国民级应用商店。 啊,不应该再叫商店了,应该叫应用集市。 说到底,这倒不是因为小红书对App相关内容有多优待——扶持当然是有的,但小红书的运营在各条赛道都有扶持动作——而是开发App这件事情,和OOTD一样,都属于生活片段的分享,可被小红书无限容纳。 应用集市、传搭集市、游记集市、八卦集市⋯⋯有人的地方,就会自然产生集市,这是无需指导的社交本能。 前面说了,AI放大了Build的能力,但在一个程序员过剩的互联网大国,Build的供给并不是卡点——或者说唯一的卡点——更稀缺的,是Sell的能力。 都说小红书能让产品出圈,这个所谓的圈到底是什么? 其实就是开发者们的能力圈,在技术社区里聊实现方案可以聊出几十页来,但挤进人流去感知用户到底想要什么,却在某种意义上违背了训练记忆,以致于「记账日记Todo」成了独立开发三件套,只有做自己也要用的产品才能确定需求。 一些开发者跟我说用多了小红书的体验,获客反而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说多了没压力,这里的沟通和他们在以前推广时强迫自己沟通是不一样的,不需要在文案措辞上抓破脑袋唯恐表达不周,就像写开发文档一样,把做的事情摊开讲完就好,用户自己会在评论区提出新的话题。 当在能力圈之外也能自处,原本的圈当然就成了画地为牢的虚无之物了。 我也看到一个独立开发者的新两件套概念,很是合理::Cursor+小红书,一个解决Build的问题,一个解决Sell的问题,合作起来天衣无缝。 过去十几年来,独立开发这个行当的韧性还挺足的,在中文互联网几无生存空间后,出海赚美金的开发者倒是越来越活跃了,但是现在小红书能够重新指明一条路,那就是在国内市场开发应用依然是有价值的,这个价值未必和出海场景一样直接变现,但它把人设和产品绑定的一体化表达模式,可以涌现出更多的非标准化玩法。 小猫补光灯的开发者@Alchian花生 就是很好的例子,我一直认为,他这个人的活跃,是比App更好的一款产品。 产品会过气、会下架、会出Bug,但人不会,人的想象空间,比任何产品都大,要理解集市和商店的差别,小红书没有货架,亦不存在价签,自我介绍和打招呼的勇气,才是最关键的,而这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能力。 人成事则成,希望明年继续参加小红书的独立开发者大赛。

00
dongd.
18天前
wildcard 中的数据,是不是中国用户偏多一些?
原动态已删除
00
dongd.
25天前
硅谷之旅泡汤了[凋谢],Canva Create 大会拜拜[再见]
00
dongd.
1月前
数字游民,游到美食店,第一件事是掏出💻@Kostja @秋风_irwin
21
dongd.
1月前
dongd.
1月前
来听听 Noodles 的一些创业故事,是我接触过的硬核创业者之一了

Noodles腾焱: 懒得自己做播客,就上别人播客省事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