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MrCoffeeTalker
62关注3k被关注10夸夸
告别了 7 年研究游戏的工作,依然喜欢学习。
想帮更多人成为高效的学习者和创作者,在探索创作者的生存之道。
置顶
MrCoffeeTalker
6月前
试着在 Notion 弄了个主页

目前你可以在这里:
- 了解我未曾公开过的身份和经历
- 知晓我日常活跃的平台
- 按学习、知识管理、内容创作这样的主题,分类翻看我最近几个月的即刻分享(感谢 GPT 帮忙,还在持续更新中)

mrkwtkr.notion.site
107
MrCoffeeTalker
10:16
对冰箱的接水盒设计感到不解

网上不少人提到房间有异味,可能来自冰箱接水盒的水发臭,但要清洁这个部件,通常就得搬动冰箱、卸下螺丝和后盖、取出接水盒。

为什么不做成像除湿机水箱那样易于拆卸的结构?是接水盒发臭频率太低,还是有什么别的考虑?
20
MrCoffeeTalker
09:58
被我辟谣的博主改了简介

加了一句「博主仅传播新知,不接受曲解碰瓷」

MrCoffeeTalker: 小红书上一些热门科普,是会渲染焦虑的 刷到一篇笔记 [1],讲洗碗海绵会释放大量微塑料,通过食物链可能危害人体健康,评论区里,作者热心的建议大家用丝瓜络代替洗碗海绵。 初看好像挺有道理,但我对这个博主有点印象,上次她转的文章是说三聚氰胺海绵释放微塑料,和洗碗海绵常用的聚氨酯是两种材料;于是去找了下原文核查。 这一查,发现又是会引发误解的科普。 EHN 的原文 [2] 是概括的另一篇文章的,点进去真原文 [3],网页铺天盖地的广告,我用 readwise 收藏后干净了,看完发现,全文都在说三聚氰胺海绵,也就是网上时不时能看到的白色魔术擦、纳米海绵。 为了防止我看漏,我在原文和 EHN 的文章里搜索了聚氨酯的英文 polyurethane,匹配结果都是 0 个。 也就是说,原始的研究讲的是三聚氰胺海绵,用这些海绵做实验测出释放的微塑料数量有多么恐怖,再根据 amazon 上三聚氰胺海绵的销量,推出了每隔一段时间有多少微塑料排入下水系统中。 简单来说,信息是这么变歪的: - 原文说「三聚氰胺海绵会释放大量微塑料」 - EHN 概括版说「清洁海绵会释放大量微塑料」 - 到小红书科普博主这里,变成「洗碗海绵会释放大量微塑料」 洗碗海绵不等于清洁海绵,甚至有不少清洁海绵都是聚氨酯的!(如图6的 marna 海绵) [1] 小红书上的科普笔记 http://xhslink.com/RKIoVQ [2] EHN 概括版 https://www.independent.co.uk/news/science/microplastics-release-household-cleaning-products-b2567533.html [3] 真原文 https://www.independent.co.uk/news/science/microplastics-found-sponges-cleaning-products-b2580537.html

10
MrCoffeeTalker
1天前
意外发展,科普博主拉黑了我,也就是说?

MrCoffeeTalker: 小红书上一些热门科普,是会渲染焦虑的 刷到一篇笔记 [1],讲洗碗海绵会释放大量微塑料,通过食物链可能危害人体健康,评论区里,作者热心的建议大家用丝瓜络代替洗碗海绵。 初看好像挺有道理,但我对这个博主有点印象,上次她转的文章是说三聚氰胺海绵释放微塑料,和洗碗海绵常用的聚氨酯是两种材料;于是去找了下原文核查。 这一查,发现又是会引发误解的科普。 EHN 的原文 [2] 是概括的另一篇文章的,点进去真原文 [3],网页铺天盖地的广告,我用 readwise 收藏后干净了,看完发现,全文都在说三聚氰胺海绵,也就是网上时不时能看到的白色魔术擦、纳米海绵。 为了防止我看漏,我在原文和 EHN 的文章里搜索了聚氨酯的英文 polyurethane,匹配结果都是 0 个。 也就是说,原始的研究讲的是三聚氰胺海绵,用这些海绵做实验测出释放的微塑料数量有多么恐怖,再根据 amazon 上三聚氰胺海绵的销量,推出了每隔一段时间有多少微塑料排入下水系统中。 简单来说,信息是这么变歪的: - 原文说「三聚氰胺海绵会释放大量微塑料」 - EHN 概括版说「清洁海绵会释放大量微塑料」 - 到小红书科普博主这里,变成「洗碗海绵会释放大量微塑料」 洗碗海绵不等于清洁海绵,甚至有不少清洁海绵都是聚氨酯的!(如图6的 marna 海绵) [1] 小红书上的科普笔记 http://xhslink.com/RKIoVQ [2] EHN 概括版 https://www.independent.co.uk/news/science/microplastics-release-household-cleaning-products-b2567533.html [3] 真原文 https://www.independent.co.uk/news/science/microplastics-found-sponges-cleaning-products-b2580537.html

70
MrCoffeeTalker
1天前
小红书上一些热门科普,是会渲染焦虑的

刷到一篇笔记 [1],讲洗碗海绵会释放大量微塑料,通过食物链可能危害人体健康,评论区里,作者热心的建议大家用丝瓜络代替洗碗海绵。

初看好像挺有道理,但我对这个博主有点印象,上次她转的文章是说三聚氰胺海绵释放微塑料,和洗碗海绵常用的聚氨酯是两种材料;于是去找了下原文核查。

这一查,发现又是会引发误解的科普。

EHN 的原文 [2] 是概括的另一篇文章的,点进去真原文 [3],网页铺天盖地的广告,我用 readwise 收藏后干净了,看完发现,全文都在说三聚氰胺海绵,也就是网上时不时能看到的白色魔术擦、纳米海绵。

为了防止我看漏,我在原文和 EHN 的文章里搜索了聚氨酯的英文 polyurethane,匹配结果都是 0 个。

也就是说,原始的研究讲的是三聚氰胺海绵,用这些海绵做实验测出释放的微塑料数量有多么恐怖,再根据 amazon 上三聚氰胺海绵的销量,推出了每隔一段时间有多少微塑料排入下水系统中。

简单来说,信息是这么变歪的:
- 原文说「三聚氰胺海绵会释放大量微塑料」
- EHN 概括版说「清洁海绵会释放大量微塑料」
- 到小红书科普博主这里,变成「洗碗海绵会释放大量微塑料」

洗碗海绵不等于清洁海绵,甚至有不少清洁海绵都是聚氨酯的!(如图6的 marna 海绵)

[1] 小红书上的科普笔记 xhslink.com
[2] EHN 概括版 www.independent.co.uk
[3] 真原文 www.independent.co.uk
135
MrCoffeeTalker
2天前
想思考,还是看文字舒服

刷多了小红书,重新开始刷 X 和即刻,突然感觉如释重负,没有那种侵占式信息涌入的感觉,你可以和文字保留一定距离,边看边思考。

这种感觉算是久违了,想了想应该和媒介的沉浸程度有关,深度思考需要高精力消耗、不完整的媒介,比如文字符号、音频,被动娱乐则需要低精力消耗、尽可能全方面占据感官的媒介,像是图片、视频、游戏。
63
MrCoffeeTalker
2天前
从海外游客视角,我看到了这些可能的新机会

前几天分享过一条海外游客游中的观察分享,因为好奇不同视角下的观察,我又把原文细致的读了遍,似乎发现了一些国内可探索的商业方向。

1. 餐饮服务的外语支持

国内就餐体验和国外有个很不同的地方,微信点餐。

据作者的观察,不管是快餐连锁还是普通餐馆的堂食都是如此,餐馆里的店员通常只负责上菜,而不管点单。

在我看来,这里似乎有新的机会,对餐饮从业者,在签证放宽的影响下,如果店面要面对增加的外国游客(如位处游客们喜欢光顾的景点地标附近),手机点餐系统的翻译要做好,否则就只能依赖于店员的外语能力。

不过因为国内这块很多是小程序做的手机点单系统,我不确定外语支持的难度大不大。

2. 出海做餐饮管理的产品服务

出海的新机会,可能在餐饮支持服务。

国内的手机点单普及,让作者想到了在芝加哥发生的变化,那里也在有越来越多的餐厅借助 Toast 开始采用手机支付。

但两边采纳手机点单的原因似乎不同,国内人工成本,相比海外尤其是欧美通常更低,餐饮业选择手机点单代替服务员更像是消费者的选择,而非降低成本考虑的。不过在人力成本更高的欧美,这种替代却是在成本上有吸引力的。

我简单查了下,Toast 是一家专门面向餐厅管理提供软硬件解决方案的公司,国内大家已经习惯了手机点单、电子支付的情况,不知道这部分经验能否用在海外产品上。

3. 现有平台的外语功能支持

在国内割裂的网络生态下,百度不再有用了。

作者想预约当地一家博物馆的票,百度找到的博物馆网站已经多年没有更新,后来是看小红书视频,才知道要去微信上一个预约系统。

这可能是一个缩影,我估计在这背后有大量的网页已经被维护者遗忘或疏于更新了。

个人看来,国内平台在国际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签证放开的这段时间,来华的游客如果想旅游相关的信息好搜索,意味着要么自身得有较好的中文水平,要么得平台做好多语言支持。

前者我不确定有多少游客能做到,后者恐怕这些平台还没有准备好。

我日常会在小红书搜东西,但我试过了在小红书用英文搜特定博物馆的预约方法,却找不到一条可用的英文内容,不相关的搜索结果太多。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内容创作者这侧可能不是很好的选择(确实可以做一些主题向的促创作活动,不过容易有舆情风险),我更倾向于做搜索的多语言支持、字幕自动识别、文本翻译。

这方面 B 站早早地做了,但学校上课式的使用定位、生活化内容基本被抖薯两家占据,使得这块很难起到多少帮助。

原文 x.com
03
MrCoffeeTalker
2天前
记一次土豆中毒体验

15:15,开始吃咖喱
15:32,开始感觉舌头发麻
15:41,为缓解症状多喝水
16:00,舌头仍然发麻,开始有轻微头晕
16:30,舌头发麻感淡化,腹部偶发轻微不适
01:40,舌头不麻,肠胃有类似吃了辛辣食物的轻微热感
02:00,舌后有类似喝淡茶后的清爽感

料理中用到了发芽的土豆,以发芽部分为中心切除了 2cm 的部分,做成咖喱后只食用了 1/4,依然有明显的症状。

下次看到土豆发芽,还是整个丢掉吧。
52
MrCoffeeTalker
2天前
龙葵碱摄入原来是舌头发麻的体验
40
MrCoffeeTalker
4天前
被红薯一官号找上了,真假难辨

上份工作时,看过营销同事分析的小红书官方号,因此知道有不同领域人设的各种账号,但主动找上来还是有点不确定。

会怀疑上,主要是薯队长有官方认证,但这个科技薯却没有。

奇怪的是,其他之前看过的官号也没有认证,按理内部操作不应该挺方便的吗?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