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鲁彼特
95关注3k被关注4夸夸
经济学博士
创业中 | 前互联网大厂战略
知乎优秀答主 | 点金实验室播客主播
想用AI→解决信息爆炸&辅助决策
招募小伙伴一起搞事情
鲁彼特
1天前
鲁彼特
2天前
当时我以为摄影师在拍我,结果照片出来是这样的……

​浪费了我的表情🐶
10
鲁彼特
4天前
附图是在「非工作社交」场景下,我觉得比较适合聊天的话题。

原因是,这些话题——

1)不需要刻意去思考和准备,容易代入,随时可以开启话匣子。

2)不太会聊成面试,面试时你会想去说服或者证明给面试官看,但这些问题更多是在show自己,I like or dislike,不需要太强的逻辑性,容易让彼此放松。

3)不太容易引发争论,这些都是很个人化的话题,如果聊“你认为某个群体应该怎么怎么样”就容易发生争论了。

4)这些问题是在引导双方自然地展示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有利于关系升温。

当然,有些人会找“你喜欢的电影或者书”这样的话题。我个人不太推荐,因为有可能你喜欢的电影/书,对方没有听过,解释起来又费劲,最后难以引发共鸣。

这里要给一个杀招:即刻的“好奇点名册”是一个找聊天话题的好地方!如果你不确定聊什么,可以看看即友们在好奇什么。

两人关系铁不铁,全看话题好不好。说到这里,我要感谢之前面基时,特意为我量身定做找话题的同学!

不过,很多时候「工作社交」和「非工作社交」场景不好区分。有些人跟你唠家常是想看你工作稳定不稳定,有些人跟你聊工作是为了和你建立私交,可能不好意思一上来就问你单身吗?

我就不会这样,我非常直接哈哈哈。

有人认为工作和非工作场景要严格区分开,我觉得这种想法太紧绷了。

工作也为了让生活更好,所以我觉得图上的这些话题「工作社交」场景也能聊。

00
鲁彼特
6天前
活动参加多了真的会厌倦。title越大,吹水的越多。特别有领导来的,有PR需求的,你基本就知道这些是吹水局了。

对我来说,活动质量是这样的:

年轻人多>title党多
中小创业者/独立开发者多>大厂管理者多
有动手实践环节>纯理论
有互动环节>无互动环节
没广告>有广告

我没有向上社交的需求。之前有个人坐我旁边,一直跟我说他认识谁谁谁,后来我连微信都没有加他。

我现在更喜欢跟用户在一起。组织读书会就是想了解大家的需求和痛点,看看我或者其他小伙伴能不能帮大家解决问题。

但我有招募人才的需求,参加很多活动都是想着能不能遇见志同道合的人。

见到​一些优秀的人,也有创业想法的,但还在想方设法挤进大厂,我就会觉得很可惜。之后我也不会去打扰了,这个弯路还得对方自己走过一遍,别人再怎么劝也没用。

想创业就应该立即行动,越观望成功率越下降。

而且​大厂的打法对创业者来说完全不适用!很多时候,大厂经历是减分项。
34
鲁彼特
12天前
训一个AI分身对高净值人士来说,还是有价值的。

之前周鸿祎就说,他希望自己的AI分身能帮自己接受采访。

像采访这类社交场合,重复的问题一遍一遍地回答,太浪费时间。而刁钻的问题,答错了是AI的锅,跟本人无关,不要太爽。

特别是,如果你判断对方是来找茬的,直接上AI分身就好了!

不仅是采访,像各种推销、商务、中介、探子,都可以交给AI分身应付。

另外,对方如果只是需要你的知识,也由AI分身传递就好了,免去了碰时间找场地的麻烦。

现实中普通人是约不到大佬的,但如果大佬有AI分身,其实反过来也拓展了自己的社交圈。因为AI分身可以汇总,然后向真人报告,公众经常问自己哪些问题,提什么需求,对那些特别高频的,就可以去统一回复,甚至邀约某个经常跟你的AI分身互动的人共进午餐。

有了AI分身以后,高净值人士能把自己的社交时间更多腾给:

1)能获得较高情绪价值的场合

2)能获得实际商业价值的场合

比如,某个报社记者和某个播客主播同时邀请大佬进行一项专访。大佬了解到,某记者可能是竞对请来刺探情报的,还准备了不少尖锐的问题,想搞个大新闻。好啊,那找我的AI分身聊呗,并且让AI分身进入「有所保留」模式。

而某主播呢,形象谈吐俱佳,很松弛,经常给嘉宾如沐春风的感觉,这个可以真人赴约。

再比如,大部分的邀约,一般先到达助理那里。助理筛一遍再推给大佬,大佬不想去的就让助理挡掉。

首先,助理可能太忙忽略了很多邀约;其次,助理可能被收买了,只推那些氪过金的人;第三,助理不一定擅长判断邀约的含金量。

如果想找自己的是未来的马斯克,他提出了一个非常疯狂的想法,想找你融资。助理可能认为这是个骗子,但AI看了他的留言后告诉你,这个想法很有前景,建议你见一见他。

其实不仅仅是大佬,两个世界观相差太大的人,比如一个创新型创业者(开口必说技术进步才是增长引擎),一个资源型创业者(开口必说我认识谁谁谁,我融了几千万),面基对两个人都是一种折磨。不妨各自的AI分身先碰一碰,融不了就别融了。

不过,这些设想对AI分身的要求很高,目前市场上的AI分身不过是角色扮演,还起不了这样的作用,希望未来能够实现。
2112
鲁彼特
13天前
和Suno合作了一首曲子《我是一个人来的》。我写的词,它谱的曲。大家来听听🎤

歌词:

我是一个人来的
你别误会
你的歌声令人沉醉
今晚夜色也很美
旁边的这位是谁
不用理会
人家不是演员
假装表情很累


有什么不对
门票都是AA
难道还不惭愧
不承认又怎样
我要的生活他能给
图的就是他老实
不要不知进退

啊呸
谁和他一对
非要老娘发威
把两人的照片撕碎
你们这些网友
嘴巴不要太碎
就算老娘单身
你们哪个都不配

Hi Joker
我是一个人来的
你别误会
你的歌声令人沉醉
今晚夜色也很美
旁边的这位是谁
不用理会
人家不是演员
假装表情很累

看吧
这样否认他的存在
他也不敢顶嘴
这样的男人
我爱他才是见鬼

晚上开个直播
他还得乖乖替我消罪
只有舞台上的明星
才配得了我奉上的暧昧

别走 Joker
我是一个人来的
你别误会
网上的流言不对
他们是妒忌我美
我特意穿着窗帘
想听见你说嘿
我一个人来不孤独
坚定做你的迷妹

我是骗人了
但有什么不对
为了好的生活
不需要为这忏悔
我特意穿着窗帘
想听见你说嘿
我一个人来不孤独
坚定做你的迷妹

02:00
22
鲁彼特
14天前
Sam很会秀肌肉,我的直觉他是一个deep α male。

被罢免可以在48小时内逆转局面,这种抗压能力非常罕见。

他上次秀肌肉是针对小团队:“你们别搞套壳了,似我者死”。​这次恫吓竞对:“你们会被我们碾压。”

​既然是秀肌肉,那就说明这是他希望的,而非事实。

​OpenAI一直不怎么重视用户体验,它的UI体验挺差的。你想找聊天记录非常麻烦,prompt也没法很方便被复用。

这种情况下,​套壳就是有机会。

​另外,开源也不会被击溃的,大家不会坐视你垄断整个行业然后抽税。

对应用层创业者来说,​最好的态度就是:研究你,学习你,和你合作,但不被你绑定。

​短期内和你做朋友,长期,长期谁知道呢?

​若以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10
鲁彼特
19天前
上次去上海参加活动的时候,跟一个主办方的实习生聊天。他本科是学AI的,研究生转了金融。这个选择让我有点诧异,就问他为什么,是因为兴趣爱好变了吗?

他说感觉金融更好找工作。AI领域能搞出成果来的,也就是那么几个天才,怎么也轮不到他。他看身边一些朋友读了AI,最后也没闹出什么动静,还不如老老实实读个商科,成功的概率大一些。

​他这个看法其实是很短浅的,没看到不代表没有。很多发现被证明有价值,往往要一段时间以后。特别是,如果他的那些朋友,虽然读AI,但只是当做敲门砖,每天翘课去实习刷面试,那肯定不会出成果。

我去年写了两条票圈,一条是介绍踏脚石模型的。这个模型告诉我们,沿着新奇性探索,探索必有所获。只是收获的不一定是当初你想到的那个。人人都有可能出成果,天才不是必须的。

我还分享过一个观点,如何在动身搜索前就预判一个林子里有没有果实可摘。有一些经验法则,比如交叉学科果子多。你可以想想最容易交叉的学科是哪个?

如果还不放心,可以去查一下各个专业领域近年发表的论文/专利数量,看看是不是有些领域更容易出成果。

如果这个领域是你热爱的,成功率会进一步放大。

大部分人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工作上都用不到,花了那么多年,只为一张文凭。这很浪费时间。你要找那种可以从上学到工作一直连续搜索的领域,学习阶段搞出成果,工作以后投产。这样你就成为了时间的朋友。

结合以上的策略,每个人都能在进入一个领域前,预估自己的收获。

最后,我们可以提炼出这个公式来:

热爱这个领域+选择交叉地带+沿着新奇性搜索+不要间断你的搜索=必有所获且是不小的收获
00
鲁彼特
21天前
我在思考这个问题,GPT好像说了什么,又好像啥也没有说。你们有什么看法吗?
33
鲁彼特
22天前
有人喜欢赶海吗,拉了一个赶海群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