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Neo张宁
215关注11k被关注9夸夸
Platform Thinking / 创造者的思考伙伴 → https://pt.plus
置顶
Neo张宁
1月前
我很高兴可以发布一个新的邮件订阅服务:Podmark。这是一个旨在将播客中的高光片段整理成邮件周报,并发送给订阅者的服务。

工作原理

Podmark 精选了数十个科技和商业领域的英文播客,以访谈类为主。播客列表将持续更新。

它会自动抓取更新、转录,并提取高光片段。每周一,您将收到一封包含过去一周最优质内容的邮件。

目前,我们仅提供英文内容。

如何使用

1.通过浏览器访问 podmark.xyz
2.输入您的邮件地址并提交。
3.在收到的确认邮件中,点击 Confirm 按钮。
4.下周一开始,您就会在邮箱中收到 Podmark 的周报。

为什么选择播客?

播客已成为一个巨大的公开对话库,每周有数百万个播客更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收听场景的丰富,播客的听众数量逐年攀升,预计到 2026 年全球播客听众将增长至6.192亿。

播客的形态使得受访者更加不设防,内容更真实,从而带来了独特性。

然而,播客并非信息效率最高的形态,听取信息的效率远低于阅读。许多信息量大的播客,在一两个小时的内容中,真正有价值的部分可能并不多。

为什么选择摘要(Highlight)而非总结?

总结是对原始内容的破坏性压缩,这对于追求原汁原味的播客内容是不可接受的。

Podmark 的目标并非简单地节省时间,而是致力于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信息获取效率。

为什么选择邮件订阅?

邮件作为一种开放协议,开发相对简单。多年的 newsletter 运营经验告诉我,那些(仍然)阅读邮件的用户,通常对信息效率有着更高的要求。

希望 Podmark 能为您带来价值。

⬇️邮件样例及订阅页面

Weekly Podcast Highlights | Sample Issue

917
Neo张宁
5天前
为什么我们希望机器人工作,却要人类创造艺术

by Chris Paik

当效率变得至关重要时,我们就开始厌恶他人。一旦任务变成速度竞赛,其他人就成了令人恼火的障碍。Uber司机的闲聊让我们烦躁,我们宁愿坐在Waymo里。收银员的小费提示屏就像微型勒索,而我们只想买瓶水。电梯操作员、总机接线员、银行出纳员——都是我们急躁情绪的牺牲品,悄无声息地消失了。在必需品经济中,人类就是摩擦力,而摩擦力就是浪费。

但当计时器停止时,我们的态度完全翻转。我们渴望与他人接触。休闲时光如同镜厅,只有另一个凡人才能擦亮玻璃。机器人可以永远投出完美的好球,但没人愿意花钱观看。我们要的是潜在失败的刺激感,是将重复动作转化为故事的人性颤抖。Stockfish [1] 的计算能力超越Magnus Carlsen [2],但正是Carlsen的不完美让计算变成了戏剧。戏剧是我们为了感受参与感而支付的溢价。

高端餐饮也遵循同样的规则。自动化可以复制每一道米其林星级菜品,但没人会为此跨越大洋。我们旅行是为了看到搅拌酱汁的伤痕累累的前臂,为了品尝藏在装饰中的童年果园记忆,为了主厨亲自出场用眼神交流为故事画下句号。然而当我们点外卖时,却告诉送餐员把餐放在门口,只为避免互动。

艺术将这一原则展现得淋漓尽致。AI可以一夜之间填满博物馆,但正因如此,它毫无价值。收藏家要的不是完美,而是人类神话的碎片,是意图曾在那里闪现的证明,是有人曾冒险的痕迹。"我家孩子也能画出这样的。"但你家孩子没有,也没人在乎。

这种分裂——在实用性上厌恶人类,在休闲中自恋——就是自动化的蓝图。凡是以速度、准确性或成本评判产出的领域,硅芯片都将继承大地,我们会欢迎新的霸主。凡是价值取决于来源、不确定性和社会风险的地方,人类不可替代。算法可以调色彩或代写乐谱,但仍需要一个有血有肉的主角站出来,让观众崇拜英雄。

未来的优雅不在于人机对抗,而在于分工合作:硅芯片打磨必需品的粗糙边缘,让碳基生命升华至意义层面。我们将废除咖啡师却推崇主厨,让客服静音却为演员喝彩。这是同一种自私本能在两个舞台上的表现——清除摩擦,保留叙事——推动着一个世界:最枯燥的杂务由电路完成,最精彩的故事由会流血的人讲述。

---

注释:
[1] Stockfish: 世界上最强的国际象棋引擎之一
[2] Magnus Carlsen: 挪威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前世界冠军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3q70tJV7A-Y99uGO6bd8Hrx4uE0iZtn-QrIa6wWag8/edit?tab=t.0

13
Neo张宁
8天前
即刻在 UI 做的这些小迭代挺好的。这个 @ 头像 的设计让易读性更好了。

作为用户,也算是吃到了 AI Coding 的红利 ...
20
Neo张宁
8天前
Liquid Glass 太像是为了推动用户换新手机而搞出来的了吧也
10
Neo张宁
18天前
越来越觉得,模型的指令遵循能力太重要了。

Thinking 模型之外,有必要出一个 Doing 模型系列。
20
Neo张宁
19天前
译文:无限代码的黎明(The Dawn of Infinite Code)

作者:Chris Paik

**圣马特奥,2005年**:三位创始人在他们的带有意大利腊肠味道的办公室里,为他们的视频托管网站添加了一颗上传按钮。

**2025年,任何地方**:一个人输入一个想法,按下回车键,一个代理网络便开始编译、测试并执行。

在《软件的终结》中,我曾提出大型语言模型将使软件的边际成本趋于零,就像互联网对内容所做的一样。一年后,这一预测正在实现。代码生成变得极为简单。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洪流。

这种模式似曾相识。当YouTube在2005年推出时,它的第一个视频《我在动物园》似乎微不足道。这就是对媒体行业的末日预示?但这正是重点——它证明内容已变得便宜到无法计量。而现在,代码的闸门已经打开。提示语能生成曾经需要一个团队和一个冲刺的原型。就像在你的卧室中广播一样具有变革性,现在任何人都可以发布他们的想法。

Web 2.0给每个人一个动词:上传,它消灭了世界各地的新闻编辑室。AI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动词:描述,而拥有500人单个功能的公司则随之灰飞烟灭。工作从语法转向意图。不再逐行编写软件,而是定义它的功能,由模型处理“如何”实现。

但那分发呢?软件公司不是有强大的销售和营销团队吗?是的,就像报纸有自己的发行路线和发行量。当免费与免费竞争时,付费分发丢失得很惨。

起初,这些模型将依赖由遗留训练集决定的一系列默认环境和栈。但默认设置是会改变的。当选项增多时,代码运行的地点和方式将由算法来决定。

我们已经在其他地方接受了这种逻辑。抖音决定我们看什么,Spotify决定我们听什么。系统是不透明的,但结果还是不错的,所以我们继续滚动。

当代码的洪流到来时,我们不会要求解释——我们会奖励速度。便利性将胜过透明度。通过响应赢得我们信任的系统将掌握曾为操作系统保留的力量。

当成本曲线下降时,我们在堆栈上追逐稀缺性。首先是计算,仍然主要集中但已逐渐渗透到边缘,因为本地模型开始驻扎在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上。在此之上是上下文——习惯、偏好和历史,让模型比任何公共语料库都更能预测我们。最后是信任,随着时间积累的可信度决定了代理是否有权为我们做选择。

一旦我们达成完全信任,主动选择便成为一种负担。

2010年后出生的孩子从未打开过报纸。很快他们可能不会再打开应用程序。

历史表明,一旦载体衰减,内容就能自由流动。报纸让位于网站;CD让位于流媒体。软件,在其当前的限定形式中,是下一个被淘汰的容器。当逻辑被按需召唤和缝合在一起,容器消失,只剩下能力。

这是真正的软件终结:不是代码的消亡,而是其容器消失的一刻。效用释放,处处即在——无限的能力,无限的代码。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Dm9UrhgaRMu_DjOz5KluO7ibOsPaUVQgwnC5-ccw9_g/mobilebasic

03
Neo张宁
21天前
GPTZero,$16M ARR,商业模式是识别检测内容中是否含有 AI 生成。

两点思考:

第一,大部分世界接受变化很迟缓,照顾这种迟缓本身也是一个生意。

第二,这种生意不大。
20
Neo张宁
22天前
虽然周一才宣布 newsletter 暂停更新一段时间,两天内就破戒了——不过这是一篇未发表的旧文。

本文写作于 2024 9 26 日,也就是 8 个月前。

当时,我们还没有看到 o3、Claude 4 Gemini 2.5,Vibe Coding 这个词还没有出现,但 Cursor 已经非常好用了。在自己独立完成了几个小工具的开发后,我意识到,代码生成不仅限于现有的使用场景,而可能成为更多人新的表达方式。隐约觉得,这可能是一个类似 YouTube UGC 的机会,于是写了这篇文章。写完放了几天,又觉得太多不确定,于是没有发。

今早读完了晚点对 YouWare 创始人明超平的一个访谈,再一次让我想起了这篇旧文。他的很多思考又比我当时更深刻了,而且做出了实际的产品。

给我最大启发的有以下几个点:

1. 对技术带来的变化要乐观。比如他讲道:“举个例子——未来生成代码的时间,可能和你打开一个网页加载内容的时间差不多,200 毫秒、300 毫秒。网页不再是写好的,而是访问时实时生成的,coding 不是写出来的,是生成后选出来的。”——这就是一个对技术进步做合理乐观预判的例子。
2. AI 看成人,以此来思考人与 AI 关系:“在我脑海里,未来可能会形成一个 Agents 网络,这里有三重网络效应:人和人之间、人和 Agent 之间、Agent Agent 之间。我也理解了为什么 Google 要推 A2A(Agent to Agent 协议),因为未来可能每个人有一个自己的 Agent,它帮你跟几百万 Agent 通讯。”——我在去年 9 月份的《无面之网》这篇文章中也提到了类似的看法。
3. 平台的机会来自于人性底层交流欲望和交易需求:“这不仅是直觉,我已看到了迹象。为什么 3 月初那天我要手搓 YouWare 第一版?因为我看到不少人在 Twitter 上录屏分享用 Grok 3 写的游戏。但录屏是一种对创作者和消费者双输的分享方式,它不能交互,无法完整传达 coding 作品的创意和效果。”——我最近因为做了 Podmark,就特别有分享的欲望,但现有的社交 / 内容平台限制太多,容器已经不适合了,新平台呼之欲出。

AI 变化太快,几个月前写的东西,今天看可能有些地方很可笑,权当抛砖引玉,仅供各位参考。

代码的 YouTube 时刻

06
Neo张宁
23天前
来看清晖园,以为跟苏州那些园子差不多,唱唱戏,做做诗,没想到是个应试教育博物馆。

卷,都是有历史的。科举到最后一关殿试,可以面见天子,上青云,还是不得志,就在此一面,真是不知道要多紧张。
10
Neo张宁
26天前
小红书上看到这么一帖…信源是 The Information:

“报道还指出了一个问题,Perplexity去年的毛利率为60%,高于OpenAI和Anthropic约40%的水平。但Perplexity把为非付费/试用用户提供服务花掉的3300万美元记为了R&D费用,否则毛利率就是负的了。OpenAI和Anthropic会把类似的费用计入收入成本。”

这也太“聪明”了吧

接着往下看:

“对于Perplexity来说,一种合理的解释是,非付费用户有助于公司新产品的研发,比如名为Comet的浏览器。其CEO此前被问及最新一笔融资要怎么用时说,构建智能体需要用最先进的模型,现在很贵的东西未来可能会变得便宜,但不能等着那天到来,现在就要向更多用户推广,收集海量数据,将其提炼为精简模型,从而降低成本。”

这么说,买量投流的费用也可以认为是 R&D 咯?
38
Neo张宁
26天前
Apple Intelligence 搞不定的原因多大程度上是因为隐私问题?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