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解创始人这一点。虽然说平台能力不等于个人能力,但靠着平台的力量触达到单凭个人触达不到的人,某种意义上也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但是触达之后呢?如果自己不能让创始人感到爽,包括情感共鸣/你向他or她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也只是单方面的自嗨,即纸牌屋所说靠近xx不等于拥有xx.因此,从情感共鸣的角度来说,一定是创业过的人才可以理解创始人,因为创业不是隔岸观火,不是有人兜底,这意味着你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路,低谷时需要你有巨大的心力,甚至做好不被这个世界理解的准备,而一毕业就做投资,即使跟很多创始人交流/即使有很强大的共情能力,也无法体会创业过程中的孤独/无力,这种认知叫具身认知,尤其是投资更多时候是宏观的从上到下的分析,分析差异化,分析赛道,分析团队背景,但创业面临的是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每个创始人要做好把手弄脏的准备,扔掉面子/自尊心/舒适感这些对常人很重要的事情,做SAAS不管技术产品再牛逼,都要面临怎么获客怎么把东西卖出去的问题,如果是做tog/tob项目,需要思考怎么搞定高层决策链条上的关键者,需要思考怎么把对方团队的利益代表的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剥离开来,需要思考招投标环节的投入产出比/围标串标一系列复杂手段,而我们的分析团队只会分析什么时候达到产品市场匹配,什么时候形成规模效应,国内外追捧的plg是什么样的,做过事的人才有资格评价做过事的人。从价值提供的角度来说,投资人的视角由于没有那么专注,反倒可以看到很多行业内的动态,看到国外的新东西,看到其他产品在做什么,给创始人提供信息,使专心业务的创始人防止陷入视觉盲区。但是,永远不要忘记,做过事的人才有资格judge做事的人,信息整合者永远只是一个服务方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