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无尾鱼圆圆的
202关注34被关注2夸夸
知识付费行业/健身初等生/务实的浪漫主义者
记录松弛日常。放轻松 ,just enjoy it。
人生目标开一家有灵魂的按摩店。
无尾鱼圆圆的
2年前
🐴

云和钟: 刚看了88页,就忍不住来墙裂推荐了。 首先,这是陈海贤老师的书,懂的都懂,就不用多说了。 其次,我一直强调人们要无条件接纳自己、爱自己,但也赞成年轻人不需要等菜备齐了才下锅,万一四五十岁了才备齐怎么办呢?或者单身一辈子都备不齐呢?婚姻是一个最直接、快速、有效的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试炼场。无论单身的时候把自己包装的多么独立自主、坚强勇敢、稳重随和、热情周到……一场婚姻都能把你彻底打回原形,让你直面惨淡的内心、正视混乱的自我(这个“你”并非指代所有人)。 这本《爱,需要学习》里面,陈海贤提倡年轻人勇敢地走进亲密关系,并且“手把手”地教你如何经营一段亲密关系。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非常接地气的案例诠释亲密关系中的“爱”与“怕”,由“怕”主导的亲密关系会呈现什么状态,以及如何应对。比起西方心理学家动辄用西方宗教神话故事来诠释现代人的关系模式(最近看的两本书:《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和《爱的艺术》就是这样,看的我阻抗不断、呵欠连天),这本书更加贴近国人的文化背景和现实情况,让人觉得简直就是在讲我自己!我对这本书的观感就是:陈老师,请问2000你在做什么?为什么当时不出版这本书? 建议每一对恋爱中、准备结婚,或者婚姻生活陷入困境的人都看看这本书。我愿称之为来自专业心理学家的:婚姻避雷宝典、亲密关系启蒙必读、手把手教你谈情说爱经营婚姻(开始走标题党路线hhh~)

00
无尾鱼圆圆的
2年前
无尾鱼圆圆的
2年前

No.54:我们在逃避命运的路上遇到命运

得意忘形

00
无尾鱼圆圆的
2年前
少即是多,有你就好了的幸福。

虎康: 我一点也不通透。 曾经以为活着,不停地在努力在学习,其实是为了给自己增加筹码,想变的更有钱、更好看、更有能力、更受人尊重。 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当我们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对于伴侣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找到更优秀的人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大。帅哥配美女,学霸和研究生相爱,有钱人和有钱人结婚,大家都在寻找和自己「门当户对」的那个人。 可有时候爱来自于冲动。 有的人遇见一个人却犹豫不定,总是想着还能不能找到更优秀的。其实不是对方不够好,只是没那么喜欢罢了。 和前任分手之后的某一天,百无聊赖,我在江边踢石子。突然脑海里有一个想法:喜欢一个人的感觉就是:无论他是好是坏,过去是什么样子,以后可能会变成什么样子,我都愿意一直和他在一起。 不管别人怎么看,也不管外人如何评价,人们的祝福、质疑、不屑、恶意的揣测和伤害,我全部接受。但是无论怎样,无论发生什么事,无论以后我会变的更好或更坏,无论我是否还会遇到更好的人。我都认定,我想要陪伴的那个人,想要温暖的那个人,想要在一起的那个人,就是他了。 我曾经很羡慕别人的爱情。或许有人会说,那个人很帅的,可以找到比他脾气更好的,可是哪儿有那么完美的爱人啊?有的喜欢是一见钟情,有的喜欢是见色起意,也有的喜欢是各取所需,但爱就是,让这喜欢一直坚持下去。 在知乎看过一段话: 其实秀恩爱的人大多都无关炫耀,只是怀着一颗热乎乎砰砰跳的心,迫不及待想要昭告全世界——我喜欢这个人。 所以,秀恩爱也好,不公开也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原因。但我想,每个公开显摆的人呢,一定是很喜欢很喜欢对方,才会想要告诉所有人,我有喜欢的人,我喜欢这个人。 虽然大家说公开、不偷鸡摸狗是在一起的基本,不是你付出的。但不得不承认,现在有人愿意为了你断绝自己所有的退路其实很不容易了,太多人每天忙着蹦迪、忙着偷鸡摸狗、忙着约来约去、忙着和各种各样的人搞暧昧,有个人愿意公开你们的关系,拒绝所有人只为你,其实是很难得的美好。 喝过很多酒、拒绝过很多可能、跳一整晚舞都不觉得累,但好像突然有一刻觉得这种灯红酒绿的生活我过够了。 「我已经不想在酒精和频繁更换伴侣的刺激下寻找高潮和快感了。」 我想喜欢你就是:即使有一天爱情褪了色,我还是想和你在一起。 现在想要的生活是养条柴、逛街喝咖啡、和你拉着手走遍大街小巷找好吃的东西、看新上映的电影、去过生活——有你的、简单的不行的生活。 简单最好了。

00
无尾鱼圆圆的
2年前
只知道读书,可能会变成一个又臭又硬的书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越长大越深以为然。
不停下脚步,不断扩宽认知边界,不断将实践所得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两个小西柚: 1.昨晚和盆友看十三邀,是采访刘擎教授那期。他提到,只有当你去真正对比后,才能开阔你的视野。我想起本科英语教授对我们说,有机会一定要出去,去见世面。 她这儿的见世面,说白了,其实就是去感知区别,身临其境去体验、观察、反思。 这种区别的体验,很有意思,可能一开始很多区别冲击来自视、听、触、味觉。就像一个湖南人来北京吃面,要微辣,一吃才体会到,这里的微辣真的只是微微辣而已。 就像一个南方小孩儿,当他真正来北方过冬后,他才知道在北方的冬天,因为室内有暖气,屋子里竟会那么热。 玩儿雪竟然那么有花样,那么有趣。在下雪后的小陡坡上,和伙伴一起把塑料布垫在屁股下面,从上滑下来这么爽。一起打雪仗,堆雪人竟然那么爽。 反观你想,你如果去了一个地方,它和你原来在的地方完全一样,你感知不到任何区别,那它对你的视野开阔没有任何意义。 记得回来后,和我六姑聊天。我六姑特爱打太极拳,她下班一有闲暇时间,就和一群太极爱好者,凑一起打太极。 她们还组了个团体,有次参加了国际活动,一起去澳大利亚的悉尼,表演太极拳。 在通话中,她和我聊起去那边参加活动的经历。她没想到,那边的自然环境那么好,天那么蓝,草地那么绿,空气那么好,建筑也好看。 我回她说,您去的时间短,只是看了层皮毛,都感觉到了差异,要是呆的时间长些,就能看到社会更深层面和我们的不同,对自由,平等,尊重,秩序的理解区别。 挂电话后我在想,我出去读书,所谓的见世面,是去体验区别,而且,也让我真正有了故乡,故国意识。 出国,才真正感受到故国。 就像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没离开过家乡,故乡的概念对他来说几乎完全没有意义,更体会不到乡愁。 这种故国意识往往和爱国主义相联系。记得在那边读书时,有天晚上,我和我一同学一起去自习室大楼学习,当时一进电梯就我俩。 当电梯门快关时,冲进来一女同学。我俩看她那么急切,而且看相貌应该是中国人,便亲切地用中文问她去几楼,帮她按电梯。 那个女孩儿用英文回答我们,去3楼。我俩有点儿吃惊地对她说,你不是中国人吗?她用鄙夷的态度回复我俩说,难道是中国人就必须得说中文吗? 等她下电梯后,我同学凑我耳边悄悄和我说:英国舔狗。说完我俩都笑了。坐到座位后,我在思考什么是爱国主义,自己的站位在哪里,如何去应对外来冲击。 刘擎教授在访谈中,谈到对爱国主义理解。爱国主义,表面上看,它是种主义,很客观,但其实它更是种情感,而非理性,它体现一种偏爱。 就像几乎每个家长,都偏爱自己的小孩儿,想让自己的小孩儿在班级里坐第一排,少擦黑板,但别人家的父母也这么想。 偏爱是正常的,但第一排就那么多位置,黑板每节课都需要人擦,这样,就必须要有公正存在。 而这种公正的过程如何对你产生影响,取决于你如何感知它,之后才更清楚自己的站位,如何在真正意义上爱国。 社会交往的区别,也体现在分寸感。去了英国时间稍微久些,就能体贴到,原来他们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分寸感,会比我们强很多。 他们可能更偏向于分享型,比如你已经30,但最近想考研,只要你不请求对方的建议,对方基本只会聆听你的想法,并且鼓励你追求自己的内心,而非教你做人。 他们几乎听后不会说:你为啥啊???你都多大了???这时候考研???大哥,应该先搞钱!!!你傻呀??? 在谈婚论嫁方面,大多数父母对子女婚姻的介入,微乎其微,就更不用说催婚,帮忙安排相亲,全方位考察女婿。 这种分寸感,很追求个人空间的掌控。在我们大学图书馆也一样,到处是隔板,只要不站起来,坐在图书馆里的任何位置,都看不到你位置对面同学的脸。 有时,这种人际关系交往过于有分寸。最近,我去看我一个本科教授,我们一起吃饭,席间也谈到中西方人际分寸感,感觉西方人际交往中互相距离太远,我们有时距离太近。 我在那边读书期间,宿舍是一人一个小单间儿,一开始我还很开心,但没过几天就有点儿受不了,因为之前本科是集体宿舍,习惯了群体生活。 当我一下子过完全是单间的学习生活,反而不适应,真的会孤单,那种分寸感,从国内的互相渗透很深,到在英国和室友很少交集,必须得经历一阶段的适应期。 所以,在那边学习期间,我经历了一段安静独处的时间,过程中有自己对自己内心、国家、社会、文化对比的新洞见。 综合自己过往经历,不断反思,也在更新自己判断分寸感。出去后,因为长期在和故乡差异很大的环境生活,自己原有观念被强烈冲击,产生对抗。 太过于接纳,可能会没有自己,太过于坚持,可能会自负和封闭。当时在这一过程中,内心有些惊讶不安,甚至有些痛苦,现在看来也十分必要。 这个过程会提升我对新观念、生活方式的包容,而非固守。想起最近我看一本书,其中就提到,有些人阅读量也很大,但他很固执,因为他只是在看那些印证他已有观点的书。

00
无尾鱼圆圆的
2年前
女生25-30这段时间很宝贵,建议以自身发展为第一位。未确定是终身伴侣,可形成命运共同体前,建议有所保留,尽量不要一味付出,各取所需为主。千万不要委屈自己,因为真的爱你的人不会忍心让你受委屈。先爱己而后爱人。

聪明小沈_寸头版: 和男朋友知根知底 沟通模式良好 在一起7个月没红过脸 房租AA家务共同承担 他是善良、体贴的人,我也一样。 此为前提。 他在四大行,工作稳定周末双休 我为了保持和他同频休息拒绝了自己很喜欢的工作 对父母催促重新读研的事一直拖延(男朋友明确表示过异地恋三年他坚持不了) 放弃了熟悉的喜欢的不用交房租的广州,在房价物价顶高工资水平却塌方的合肥定居 他父母一开始并不喜欢我,觉得我双非一本学历低,工作没编制不稳定,家里父母离异且不够有钱。这半年来我每天做饭过好和他的小日子,他把我做的饭菜拍照片发到家庭群。渐渐地,他父母接纳了我,但是始终没有提过见家长。 我有问过他未来结婚的打算,他坦言没有和父母谈过,一次也没有。 一位25岁的成年男性,已有女友,感情稳定,从没有和父母讨论过结婚的事情。 那一瞬间对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即使是他口中最爱的我的付出,在触及自身利益时也还是会选择性忽视和拖延。 我突然情绪化,开始流眼泪,向他具体说出我的付出和要求——如果明年之前还是没法见他父母把结婚这事定了,我就离开回广州。 他说:“如果不是知道你真的很爱我,这些话会让我很伤心”。这话听起来真像在离婚律师吴杰臻微博投稿里男性的指责——“你怎么那么现实”。 我的确爱他,但是在一次次“我”和“我们”的单选题中,我的选择都是为了“我们”而让“我”更痛苦。我必须说出来。 从来不觉得自己是独立女性,因为我如此依赖我的母亲,现在又开始向男性要求一个确定的未来。可是母亲会支持我做一切我想做的事情,爱人有时则会变成束缚。 希望恋爱中,不论男女,在面对对方的选择性忽视和拖延时,都有勇气提出来。 这不是“现实”,不是“算计”,是自爱和自尊。 可以沟通就继续,不能沟通就离开。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