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携隐Melody
14关注10k被关注26夸夸
置顶
携隐Melody
5月前
四海星球年度大盘点来咯~
15:12
33
携隐Melody
10:52
看完了《道格拉斯被取消了》(英剧),想给编剧跪一个。

真的是很久没有看过这么好的剧了。

一开始就也还好,越看越让人震惊。倒数第二集的最后20分钟,大概是我观剧史上,心理上最坐立难安的20分钟。

这里就是全剧高潮,后面高潮怎么落,其实已经不太重要了。

我相信绝大多数女性,无论出身背景,无论国籍肤色,无论贫富贵贱,都经历过这20分钟 。场景不会一模一样,但遭遇一定都是一样的。以至于我在看这一段时,尴尬、紧张、愤怒、悲哀混杂中,又有一种千百年来女性共此命运的击穿感。

还有一种,“完完全全被演出来了呢,说明无论男女,大家都心知肚明,都知道发生了什么”的讽刺感。

这是我近期最喜欢的一部女性主义作品。它特别好的地方在,有一种很奇妙的理想主义荒诞感,和击穿现实的极度真实感的混合。它不是塑造出一个爽文女主,让你一路爽到底,也不是塑造一个职场女性,描绘她的心机和拼杀,但也没有倒向另一面,只呈现真实困境。

它在一种高度非真实感的荒诞节奏里,赤裸到令人措不及防地呈现了一种普遍现实。

不能剧透的情况下,可能比较难说清楚这种奇妙的融合。它就像是一个你熟悉的、惯爱开玩笑的朋友,在用一种荒诞的语调,跟你欢快地搞笑。你以为就是对方一贯的夸张表达,咧开嘴正准备哈哈大笑,突然间,在TA荒诞调调的言语中,你被现实的利刃击中心脏。

你瞠目结舌,觉得怎会如此荒诞,又如此准确。

我在笑中震惊,在震惊中逐渐回神,在回神中愤怒,在愤怒中又感到一丝荒诞,许多无奈。这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就是这部剧厉害的地方。

不愧是豆瓣9.3的神剧。

演男主的是《唐顿庄园》的爸爸哦。这个选角是非常厉害的,大家看了就知道为什么。

演女主的是Karen Gillan。第一次认识她还是在2014年的《再造淑女Selfie》(很喜欢这部剧,男主也喜欢,被砍太可惜了),后面似乎就不怎么见到她了,直到在《道格拉斯被取消了》里被她的演技震撼到。真的太厉害了!

然后后知后觉地发现她演了星云Nabula😂。

总之非常推荐大家去看。

以及希望这样的作品再多一点。在荒诞和搞笑中把你勾进来,在悬疑中把你留住,然后在你能逃走之前,就把无法逃避,无法辩驳的现实哗一下兜头给你浇下来的,这样的作品。
33
携隐Melody
2天前
在做播客的时候,需要预先侧写自己的“目标受众”,然后针对他们的特点来创作么?

我觉得在开始前就预知自己的目标受众,是做不到的。

在《这世上的偶然》中,想田导演说:观众是无法预想的。

电影由创作者没见过的各种各样的人来观看,他们是什么性格,有些什么经历,看过什么书,怎么看电影,根本想象不到,所以他们会对自己的电影有什么反应,也不可能想象得出来。

导演觉得街上人也不少,但观众可能会觉得街道空旷;导演觉得这里侧重在战后的和平,观众看到的却是战争的记忆;导演在日本大地震前其实就已经剪完了片子,观众却将片子的内涵跟大地震紧密联系在一起。

莎士比亚并没有创造一千个版本的故事,但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再说,考虑到各个层次的观众群的电影也会“像最大公约数一样变得圆滑”。创作本来就是创作者的体验、感受、思考、观察。它是创作者的心血,必然也应该带着创作者独特的个性印记。太想左右逢源,就会失去作品的锐利。

所以其实很难准确预知什么样的人会是自己作品的受众,他们喜欢或不喜欢的点都是什么。

哪怕做了两年多播客了,每一期我也仍然如此无法预知。

就干脆还是不要想太多,做出自己心中最觉热情、最受触动的东西就好。



但完全不顾受众喜欢什么,也不行。

我有几个朋友,一直想做播客。他们都财务自由了,也不为啥别的,就是想要分享自己特别喜欢的内容,从数学之美到人生感悟,从体育比赛之好看到球队联盟背后的诸多故事等等。我觉得他们的启动门槛,就是不了解听众在这些话题上,想听什么。

比如数学之美,也可以是很有意思的内容。但要先了解听众有多害怕数学🤦‍♀️,但凡数学理论一出现,很多人就开始PTSD退出了。要真正感受到数学之美,需要把数学融入到非常日常,非常生活的案例中去。这在表达上、讲故事上,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再比如体育,它虽然是很大众的爱好,但关于体育的很多知识(比如冰球球队联盟的球员价格体系)是小众的。

无论是高门槛内容交流,还是小众的乐趣,其实都不适合做播客:播客总体来说是面向大众的。就算目标是通过播客,链接到一小撮“同好”就好,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乏人问津的播客它就传播不出去,遇不到那一小撮“同好”哪。



总之,我觉得创作是要“考虑”受众,但不“迎合”受众。

考虑的是自己跟受众之间的沟通效率,怎么在保持自我风格的同时,也敞开大门,让不同的人都能轻松走进来看看。所以大家的反馈很重要,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源源不断的反馈,是测量创作和受众之间距离的动态标准。

不迎合就指的是不会根据任何个人或群体的喜好来创作。所以那些要求创作者符合他们喜好的留言,我就常常会怼回去(你行你上)。

两者区别在于,反馈是不以创作者“必须接受”为前提的,反馈就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爹味建议是暗含对创作者的审判的:你做的不对,所以我来教教你。

做播客前,是不需要考虑自己的“目标受众”的(预想不到的)— 这是对自己和创作的尊重。但做播客的过程中,是要不断换位思考,努力给大众讲好这个内容的 这是对愿意花宝贵时间来听你内容的听众的尊重。

前者是对自己诚实,后者是对听众诚恳。
12
携隐Melody
2天前
今天Ready Go更新啦~

给大家讲讲希音Shein这家公司,是怎么静悄悄地超过Zara,超过HM,成为快时尚全球巨头的。

纵横四海: EP09 Shein:快时尚,越快,更快 “快时尚”是一种以“快、狠、准”著称的零售模式,是时尚服饰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它核心在于迅速捕捉潮流、低成本试错、小批量生产和极速上架。它打破了传统时装业按季度上新的节奏,把从设计到销售的周期压缩到几周甚至几天,满足了消费者“常买常新”的心理。这一模式不仅提高了服装更新频率,也催生了极高的库存周转效率。 真正将快时尚推向全球舞台的,是Zara。作为鼻祖,Zara最早在90年代就构建了“小单快反”的模式:通过垂直整合的供应链、绑定自有工厂、实时收集门店反馈,快速生产小批量新品,并根据市场反应决定是否追加。每年上万款设计、15天内上新速度,使它在全球服装零售业掀起革命。 但Zara的“快”,在Shein面前显得已经不够“快”了。诞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Shein没有门店负担,直接采用全数字化的“以销定产”模式:通过全球社交媒体与搜索平台实时分析趋势,用AI算法生成设计草图,并迅速交由中国数千家柔性工厂打样、试销。热卖就放量,滞销即止损,几乎零库存风险。更重要的是,它通过DTC电商平台把中国工厂和全球消费者直接连接,省去中间层,价格更低、反应更灵。 Zara用供应链速度定义了快时尚1.0,而Shein则用数据和算法引领快时尚2.0。一个靠线下门店捕捉趋势,一个靠大数据精准预测;一个依赖欧洲工厂高效执行,一个激活中国制造的分布式弹性。快时尚的赛道仍在演进,而它的核心始终是:谁能最快抓住消费者的心。 在这期节目中,我们将来给大家讲讲Zara是如何作为鼻祖开创了快时尚这一概念,而Shein又是如何后来者居上打破了Zara的领头地位,让时尚变得更快。

11
携隐Melody
3天前
经常有人让我讲讲校园霸凌。

其实霸凌是无处不在的,校园霸凌如是,职场霸凌亦如是。不是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吗?有人的地方,也就有霸凌。

或者说,只要你做出了让人嫉妒的事情,就会招来霸凌,而人的嫉妒是无处不在的。

区别只在于环境的束缚,和个体的反应。

环境要是比较好,老师或领导有作为,风气是相亲想爱,霸凌就只会体现为比较轻微的形式,比如对受欢迎的女生造谣。环境要是比较冷酷,各人自扫门前雪,该出来约束的人也不愿意承担责任,霸凌的行为就会不断升级。

个人要是比较强势,哪怕自己挂彩,也不肯被单边欺负,霸凌者自然也会收敛些。更重要的是个人对霸凌的试探行为,比如不舞到自己面前来的造谣,毫不往心里去,生活学习/工作丝毫不受影响,那霸凌者得不到乐趣,也会意兴阑珊些(因为你没反应,霸凌者的嫉妒就得不到安抚)。

我幼儿园咬了人,给人胳膊咬出一排血印,我爸妈也是首先问我为什么咬人,我说因为上课铃响了,对方把我拦在秋千上不许我下来。我爸妈听完喜滋滋,回去跟幼儿园交涉去了,根本没说我。

我就长成了自己挂彩也要打一架的那种人。

欺负是无处不在的,每个人都会遇到。它是不是升级成霸凌,就要看他人是否制止,和自己是否一开始就强烈反抗。很多人没意识到自己也遇到过大大小小各种欺负,是因为没往心里去,或不怵对抗。但心理创伤严重的人,就很难做到这一点,如果环境又会糟糕,就必然会发展成严重的霸凌。

孩子自己有对抗的底气,不是孩子的责任,是父母的责任。基于有太多父母都缺乏爱的能力,根本保护不好自己的孩子,我们作为“他人”,作为人类共同体的一分子,是有责任保护被霸凌对象,创造更好的环境的。

就像《这世上的偶然》那一期里提到的,救助流浪猫的人不是因为“爱猫”,是为抛弃猫的人类承担了责骂。对待霸凌其实也一样的,我们是在为没有做好父母的人,一起承担责任。我觉得这是有点“人人有责”的意味的。

至少也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6
携隐Melody
8天前
《这世上的偶然》这一期里讲到了“处女作”这个词,有人留言,有人私信,说应该改成“处男作”,或者“首作”,不要讲“处女”。

语言就是承载着社会结构的。从语言改变上来推动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完全可以理解,但首先,改变不是只有一种方式 。有些污名化的词,我们反而应该夺回来,去禁忌化,正常使用,就好像我们不应该再避讳“月经”,就好像bitch和slut已经逐渐被重新定义。“处女”也是如此,它应该成为一个跟“处男”、“处”没本质区别的中性词,不应该承载什么禁忌或性暗示。

在这种情况下,习惯用法就不用刻意更改。越是要刻意更改,越显得你心里忌讳,觉得它承载着“初次”之外的意思。它就是初次,在x体验上是初次,咋得了呢?有什么忌讳的。说到处女,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ok,没有过某些经验,没了,没有任何其他联想,这不比听到“处女”就自动联想到其他东西好吗?

有些词,比如“先生”,它天然自带性别暗示(多义词),就像“阿姨”被用来描述一种职业时,也一样因为其多义性,自带性别暗示。这种词去性别化的难度就很高,我们就可以考虑弃用。但有些词,比如“处女作”,完全可以重新定义。处女对应处男,就像他对应她,完全可以当做不带任何意味的客观描述词用吧?

反正对于从来没有过非处羞耻,可以大大方方说我是处女和我不是处女的我来说,我对“处女作”这个词其实从来就没有过其它联想。说实话,处女作我反而觉得更舒服,因为女性对待第一次体验总比男性认真吧?作家的处女作,起码听着很认真对待了。处男作,呃,谁想看啊。。。

我理解,处女作,是默认用女性的身体来表达“第一次”,有性别偏见和性暗示,在历史上是不中性的。但就像我前面说的,对待有历史问题的词,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就是不再使用。语言本身就是很有限的,除非你造出新词,来代表“处”,否则处女这个词,我们应该夺回来,大大方方用。

其次,语言是承载着历史的。有太多的词,带着歧视女性的意味,我们也没有办法,因为现有的语言体系它就是深入骨髓地透着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在这个“清理”过程中,大家要尊重不同的步调,体谅修改习惯的困难。除非是特别有侮辱性的词,不能硬要求人齐刷刷地跟着你走。

我觉得尊重他人的做法是从自己做起,自己少用你觉得不合适的词。比如我已经不太用“金主爸爸”这个词了,但是看到别人用,我也能理解,第一说顺口了,第二真的女的不那么想做妈妈,男的才喜欢做爸爸,“金主爸爸”是有性别偏见,但也带着性别调侃,是很复杂的,不是用“金主妈妈”就可以完全替代。就好像“处女作”带着一种缺少经验的意味,它是带有性别暗示,但也带着“首作”所没有的丰富语义。

总之,修改语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家有自己的步调,要尊重人的步调。从自己做起就好了,这样做的人多了,自然大众的习惯就会慢慢改变。我觉得应该重新定义“处女”这个词,所以坚持使用。你觉得重新定义不了,放弃它,你就坚持不用,其实都能理解,用不着冲到人家门口去喊“你改一下”,是吧?
11
携隐Melody
9天前
昨天的播客新一期中讲到要信任观众,不要“易懂性至上”,总觉得观众是个需要一口口喂到嘴边的婴儿,把一切都呈现到近乎弱智。受不了的人离开了,剩下的人习惯了喂果泥,消化水果和更丰富食物的能力退化了。

我其实很想说,也要信任女性,不要把女性受众当婴儿。

具体来说,就是不要总强调“女性题材”。

什么是女性题材?以女性为核心主角,围绕女性展开的故事;从女性的眼光、感受和内心世界出发来理解世界的视角;聚焦于女性困境和结构性不平等的议题,包括女性在家庭、职场、社会中的角色定位,面对父权制、社会规训、容貌焦虑、年龄歧视、生育选择等困境的压力和反抗等。

女性题材重不重要?当然重要。但是女性的生活中是不是仅由这些女性题材构成?不是吧?还有很多不分性别的题材吧?小到游泳的乐趣、美食的诱惑、一个拥抱的温暖,大到人生的意义、死亡的恐惧、幸福的定义、社会的功能,这些是不是不分性别?还有很多刻板印象中的“男性话题”,比如体育、游戏、经济、政治、理工,甚至商业,这些是不是其实也不分性别?

以女性为受众,不是只能聚焦在“女性题材”。表面上这样做显得好像很尊重女性,高举女性觉醒、女性力量的大旗,实际上却把女性“应该聚焦”的题材,又局限在某一个非常具体的划定范围之内,这不就是一种新的刻板印象,新的规训?

媒体(包括社交媒体)也好,企宣也罢,都是负有社会责任的,因为传播的资源集中在你们手里。那么在针对女性受众时,像完成任务一样一昧要求所谓的“女性题材”,就是非常不负责任、也不真正尊重女性的做法。本质上是在不断提醒:你们是女性,所以你们中没“觉醒”的,感兴趣的话题是衣服包包举高高,“觉醒”的,感兴趣的话题就是大女主和女性主义。

我真的觉得这样很窒息,是一种新的女性规训。

真正的女性主义,和真正的尊重女性受众,是去性别。可以讨论“女性话题”,但不能只限讨论“女性话题”,要开放给“所有话题”。媒体和企业有这个社会责任,既在“女性话题”上让女性更深入地看见自己、了解自己,也要引导女性受众走向更大、更广的世界,关注以前接触不多,但实际上应该“去性别”的话题。

我有幸拥有很多女性听众,我也会做一些“女性话题”的内容,但我大部分的播客内容是去性别的。在做播客的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很多题材(包括经济形势、国际政治、商业模式、科技数据),并不是女性天然不感兴趣,而是女性长久以来就被框在“限定话题”中,接触这些题材很少,背景知识相对就少,更缺乏共享和讨论的氛围,导致兴趣减少。一旦给予足够的接触机会,女性一样很感兴趣。

再好吃的菜,也不能天天吃,顿顿吃。强迫女性吃包了糖衣的糠,跟强迫女性只吃一个好吃的菜,很难说哪个的压迫和规训更糟。甲方朋友们正在努力“去爹化”,从甲方爸爸转成甲方妈妈,但没有妈妈让自己孩子一天到晚只吃一个菜的ok?大家不要扎堆进入女装爹的赛道,答应我,做一个真正的妈妈好吗?
02
携隐Melody
9天前
很多人想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能想到最主流,大家最常说的方式。比如喜欢花,喜欢植物,就想到开花店;喜欢烘焙,就想开一个咖啡甜品店;喜欢健身,就想开一个健身房;喜欢奶茶,就加盟奶茶店等等。

问题是,这些“第一选择”很多时候在商业上是个坑。从开花店到甜品店到健身房,再到加盟,这种实体店的成功率可能连10%都没有?考虑到很多人也缺乏商业知识和经验,成功率就要进一步削减到1%。

这个时候很多人就放弃了,或陷入了决策上的两难: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就要赔钱;不想赔钱,就要放弃自己心中热爱。怎么选都觉得很痛苦。

其实,把热爱变成事业,是要坚持先爱好下去,然后等待偶然的推动,浮现出第二个、第三个想法,才会慢慢实现的。大部分成功实现的故事都是如此,直接就把热爱变工作然后成功了的凤毛麟角,大家读到的也都是幸存者偏差。

你看我做播客,也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马后炮得看,我喜欢读书,也喜欢分享,两者结合,做个读书播客不是正合适吗?但大家要记住,这是马后炮。回到最初,从竞争力上看我不如学文的朋友阅读量大,也不如专业领域的人专业;从商业模式上看,读书博主咋挣钱?卖书?书利润这么薄,那得是多大的流量才能卖得过来,而且买书大家还是会看价格,我跟大平台的优惠力度又怎么比?付费内容,又有多少人会买呢?

我觉得这就是很多人的困境。论实力,不一定在赛道上卷得过;论商业模式,又不一定跑得通。是不是只能放弃?

反正我当时就是持续热爱呗。我写公众号,分享我的读书心得,有几年时间,更新速度也慢(要写长文讲一本书还是需要大块时间的,当时没有那么多时间),订阅数涨得也慢。因为就是纯当热爱来做,就没有什么压力。

但持续写下去,也积累了一些读者,有了一两个群。封控期间就说来给我的读者们直播讲书好了。我本来以为就讲一两个小时,结果次次都讲五小时,大家还听得津津有味。封控结束后工作重新忙碌,就没空直播了。直播讲书就是一次偶然事件。

我后来为了找一些话题的资料,被闺蜜推荐了播客,然后入坑了播客,这是另外的偶然事件。这些偶然事件叠加在一起,让我突然萌生了做一个读书播客的心思。

播客火了之后,我经常被问,怎么做出一档能火的播客,是怎么挑选的目标受众,怎么决定的长播客形式,又是怎么知道大家爱听哪些书。这些其实我都没做过啊,我就是被偶然推动着走上了播客主播的这条路。

大家自己回头看看,是不是你们的很多经历也是这样,是一个又一个的偶然推动你们走上了一条事后看起来必然会走的道路。说必然,是因为你这个人的性格特点、爱好、坚持,在遇到偶然事件时,会让你做出一些必然的反应。但我们不能因为在事后看到了这种必然性,而忽略了真正推动我们往前的,是偶然发生的一些事情。

而偶然是一定会发生的,因为人生就是由各种各样的偶然组成。你现在还看不到,但只要你耐心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偶然事件推动你,走向某一个方向。你坚持爱好,你就会被偶然推动着走向跟爱好相关的一些方向。你放弃了,你就走向了另外一些方向。

你未来要做的事,就好比一个乐高模型,它长什么样子,你现在还不知道,因为你手里还只有一两块积木。后来的积木,是在一次次的偶然事件中收集起来的。当你拥有足够多的积木的时候,你就能做出一个模型了,此时你才会看到它长什么样子。

而不是一开始就想做积木外壳上的那个示范模型(大家都知道,最主流的那个),结果发现自己缺少积木做不出来,直接放弃。

就是要持续投入,耐心等待。找到自己的职业道路,做成一件事情,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以年计的,并不是什么短期内能看到预测到的东西,你坚持做,坚持等,大概率就能找到把爱好变成职业的方式。

P.S. 今天上线的《纵横四海》新一期就是讲偶然的魅力的,大家记得去听哦~
533
携隐Melody
13天前
本周推荐一本《爱与黑暗的故事》。

这是我们四海星球最近一期大书计划读的书。这本书62小节,每天读2小节(非常轻松),最后一天赶一赶,正好一个月看完。

想读这本书呢,是因为觉得自己对犹太文化和以色列(及周边地区)的了解太少了。我一向对犹太人是很感兴趣的,他们跟我们一样历史悠久,他们跟华人一样遍布全球,提到最聪明的民族,他们总是跟“Chinese”一起出现,他们也跟华人移民一样爱做生意,适应性极强。真的,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

他们又是如此富有悲剧色彩的民族,他们一定有非常复杂和深厚的故事。

此外,以色列是一个让人啧啧称奇的创业国度。它只有700多万人口,常年被战争笼罩,也没什么突出的自然资源,建国不到百年(1948年建国),但它拥有仅次于硅谷数量的创业公司和“独角兽”公司。它是怎么做到的?是许多公共政策的结果没错,但背后必然也是犹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累。

《爱与黑暗的故事》,是以色列国宝级作家Amos Oz的自传体小说。它从作者小时候写起,一直到作者父亲去世,正好跨越了以色列建国前后几十年的时间,描绘了建国前的那些年,从各地汇聚到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对建国的渴望和热情;建国后的那些复杂的情绪,希望和幻灭,理想和现实,信仰和冲突。

在家庭成员和其他角色一一进入画面时,我们又会读到父辈、爷爷辈、祖祖辈辈,在大流散中的历史和身上的印记。比如作者父母对欧洲文化的深爱和受伤害(他们在欧洲出生长大,但却被欧洲当时排斥犹太人的文化驱逐),他们是欧洲的知识份子,却来到了需要垦荒劳动力的建国前后的以色列,然而除了这些,他们似乎也无处可去,这种冲突和失落,乐观的态度和悲剧的内核,呼应着犹太民族的历史,读来非常吸引人。

再比如,作者说他父亲会十几种语言,母亲会四五种,能读七八种。这也是犹太民族“大流散”的结果 犹太本来就是多语言体系(平时说一种语言,圣经是另一种语言),他们家族流散到的是多语言的欧洲腹地,经常变换国家,自然学会了多门语言;身为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又要学欧洲主流的语言,比如法语、英语、德语,最终就变成会十几门语言。

这些细节背后就是整个民族历史的缩影。所以读起来就是很有意思,很有厚度。不仅仅是作者本人功力了得,是叠加了几年前的沉淀的那种丰富,那种厚度。

目前按进度读到第10节,虽然是自传体小说,但很像散文,每节讲述的都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细节,很有意思。

强烈推荐给大家。

P.S. 1 这本书被拍成电影,主演是Natalie Portman,她本人就是犹太人。

P.S. 2 以防有朋友跟我一样是历史盲,在读这本书前,稍稍给大家科普一下犹太历史(我理解中的简单粗暴版的):

犹太4000年历史,可以一劈两半。前2000年左右,经历过很多次的繁荣建国 被占领的起伏。饥荒去了埃及被奴役→摩西带领走出埃及;建起第一圣殿→被巴比伦摧毁;建起第二圣殿→被罗马帝国摧毁。后2000年,犹太人被赶出自己的国家,开始了“大流散”,流浪到世界各地。期间在欧洲经历了多次迫害,最严重的就是众所周知的二战。

二战之后,国际社会出于对犹太民族的同情,帮助他们建国的心达到巅峰。1948年,在2000年的流散之后,以色列建国,各地犹太人开始回归以色列。建国后很快爆发第一次中东战争。

在2000年的犹太大流散过程中,以色列地已经逐渐成为巴勒斯坦人的家园。以色列建国后,很多巴勒斯坦人失去了家,成为难民。犹太人视耶路撒冷为圣地(哭墙就是第二圣殿没有被摧毁的部分),但巴勒斯坦的穆斯林也早已将耶路撒冷作为自己的信仰圣地。巴以冲突自以色列建国以来从未停歇,2023年因哈马斯升级。大家可能八卦里听过美国一些明星在这个问题上也各自站队,有些闹得不可开交,还有一些人因为激烈言论被“cancel”了。

以上,有错误之处,请大家指正。

Happy reading~
01
携隐Melody
14天前
条条大路通罗马(此处罗马大概就是代表一种幸福圆满的人生状态),到达目的地的路本来就不止一条,不同的人呢,会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走起来最顺畅的,或最享受的那条。

理想情况下,最好是既要又要:既享受过程,又能顺畅到达目的地。虽然这两种诉求经常在打架,我们总归是朝着尽量兼顾的目标去做人生决策,是不?

劝你不要转的人,更偏重“顺畅”到达目的地,也就是安稳、富足的人生。他们并不是觉得过程不重要,而是作为“过来人”,都已经过来了,过程已经在他们脑后了。你自己坚持想转,是因为对你来说,你还在起跑线上,目的地还很遥远,眼下更相关的是过程,过程要是很痛苦,想想就没劲,没动力,此时“遥远”的美好未来是激励不到你的。

两种立场在各自的人生阶段都很合理,而且很难互相说服。

那怎么办呢?

我觉得这种非A即B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跳出非A即B的陷阱,跳出“全或无”思维。不是一定要100分的享受,宁愿牺牲结果;也不是一定要100分的结果(稳定富足层面),放弃享受,是吧?中间是不是还有很多组合?我们有没有考虑过所有的可能性?

黄金决策问题之一:What’s the alternative?所有决策之前,都应该先问自己,我穷尽所有选择了吗?还是只看了两端就急于跳进结论了呢?

你看,你厌恶的,想要逃离的,其实是你当下了解到的“专业对口”就业。但是不是逃离它,只有一个方法,就是现在转专业?能不能靠辅修一个专业(比如经济或商科,或数学),拓宽你的就业选择?

退一步说,就算毕业时大概率无法逃离“专业对口”,未来的日子还长着呢,难道就没有别的方法,让你转到更喜欢的领域?别的不说,我那么多MBA的学员,都是通过MBA成功转换了赛道的啊?现在职业变化那么快,很多人都是工作几年后慢慢就转了赛道啊?又不是要捆你一辈子?

再换个角度,写代码和人机交互是不是就是你唯一会喜欢的赛道?你有没有可能会同样喜欢上别的工作?有没有可能这个工作就是在你水声学的道路上只是需要走得稍微远一点?我有个朋友,本科学机械工程,如果本科直接就业,其实工作也不算是他特别喜欢的。他后来出国念了海洋工程博士,还没毕业就有一大堆石油公司抢着要他,工作内容和待遇都很满意,而且公司为了留住人才,一年内就快速通道给他搞定了身份。有没有可能这种前景你也是可以考虑?水声学不就是申请海洋工程硕士、博士的最好基础?

以上这些可能性,都基于“你毕业于本专业最好的院校之一”。因为是专业排名很靠前的出身,你在很多时候会占到这个便宜,大家会因此高看你两眼。你既没有完全放弃本专业带给你的好处,又仍然保留了很多可能性。

现在来看看另一个选择:计算机。计算机的确非常卷,意思就是你只有在这个赛道做到出类拔萃,才能获得赛道红利,否则就会很苦逼。基于你学校的计算机实力一般,资源也一般,你觉得凭自己的毅力和决心,有多大的概率你能一路读上去,考入计算机名校的研究生,成为赛道高手?

相对的,我们前面说的那些拓宽水声学职业选择的可能性,它们的概率加在一起是不是比在计算机赛道闯出来要大得多?至少,这些可能性一路分布在很长一段未来,而计算机相对来说就要一条路走到黑?

最后怎么选,肯定还是必须要你自己决定,因为只有你自己在承担后果。无论你怎么选,你自己觉得值得就够了,人生决策这事儿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可能你觉得“你们分析得都对但我就是热爱编程”然后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去,那只要你觉得心中舒坦,就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只是要记得,人生的大决策往往不是只有A和B两种选择。简化选择,你就要承担复杂的后果(要不断面临新的选择)。在选择时看到复杂性,拓宽思路,忍受很多“中间选项”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到了承担后果的部分反而就变得很简单哦(该考虑的都考虑过了)~
22
携隐Melody
15天前
上次的捕捞事件里就看到很多妹妹说,我自己的过错,不用大家承担,不用打赏,自己打工慢慢还债之类。这次又看到了好多。

没有必要自己承担啊!why!啥叫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不就是在这种艰难时刻,五湖四海的朋友们能帮的帮一把的吗?是,“犯错”了,自己硬着头皮也只能承担后果,哪怕这后果如此不公。但承担了捕捞,承担了可能是这辈子最大的心理阴影,承担了家人的眼泪,承担了许多恶劣的对待,还不够吗?几百几千倍于自己犯的那点“错”了吧?

这个时候就是girls help girls的时刻了,能帮的帮一点,肯定也都是量力而为地去帮,人数一多,每个人的负担就不重,几十一百的,几杯奶茶一顿饭,但是累积起来,就能改变你往后几年的生活,让你不用再被负债的阴影笼罩,更重要的是不被持续还债所不断激发的PTSD笼罩。

这也是我们的对抗,我们站在你们身后,一起度过难关。一个人自己苦哈哈地去承担一切,带着不该“麻烦”他人的负疚心理,我不明白硬要吃这个苦有什么意义?大家站在一起,并不仅仅指去帮助别人,如果人人都只做“帮”,没人“被帮”,站在一起又有何意义呢?

可能很多人担心,一旦打开打赏,就会有很多冒充者出现,骗走大家的钱。就我个人来说,一定小数额的钱,骗就骗了,不可避免的“代价”,总有一部分进入了真正需要帮助人的手里 -- 这更重要。此外,一旦打赏打开,也许志愿者们就会开始主动互相帮助核实身份,骗局虽无法杜绝但也不会太离谱?

总之,不要硬扛。每一点事件过去之后,还在还债的时间,每一段这样的人生,都很不值得,为这样的事情硬扛,很不值得。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