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浴室沉思

洗澡的时候往往会脑洞大开,每个人在浴室里都是哲学家。

100万+人已经加入

  • 携隐Melody
    12天前
    在学习这件事上,最大的一个误区是:不联网。

    一个新的信息,能不能被大脑学会(内化为自己掌握的知识),取决于它有没有跟大脑内已经存在的信息进行关联。关联越多,内化越快。没有关联,学了等于白学。

    这个道理我们已经在纵横四海很多期不同的节目中,做过不同角度的阐述。

    比如,在《情绪》中,我们讲过,如果我们对一样东西没有概念,它就是我们的体验盲区,即使发生在我们眼前,我们也无法看见 这就是脑中没有一个钩子,能勾住新的概念。

    在《大脑想要这样学》中,讲过架构和层级对于听懂课程、看懂文章的重要性。文章/课程的架构,也就是一个联网的过程:把骨架搭起来,让血肉自动粘附在不同关节上;把树干树枝画出来,让树叶自动长出来。

    在《认知天性》和许多其他认知科学书中,讲到人的记忆机制有两个部分,除了「储存」功能,还有一项更加关键的功能叫「获取」。你存了,它确实在那儿,但要是找不到了,用不了,那不等于白存吗?无法获取的知识就等于不存在。而联网,其实就是在不断修建一条条路径,通往信息。

    联网越多,通往同一信息的路径就越多,获取就越灵活、越容易。

    联网如此重要,但很多人学习的时候就是没有这个意识。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寻求一些套路型答案,都是不联网的学习;没有好好想清楚Why What How就开始瞎学的,也是没有联网的学习。

    建立联网的习惯,让学习变得更「费劲儿」,新知识进来的时候,都先考虑怎么联网,怎么跟原来的结合,怎么变成一张互相联结的网,学习效果就会突飞猛进,完全变一个样儿哦~
    1145
  • 杨昌
    12天前
    今天觉察到,我似乎开始警惕别人的框架了。

    于是回想了一下,几个影响我的小事:

    1、罗永浩王自如辩论

    第一次正式看他们的辩论,是今年王自如上热搜过后,有研究辩论的UP主逐帧分析他们的交锋。

    其中有个细节特别印象深刻,那就是王自如一上来就想播放他们黑锤子手机的视频,但被老罗当场打断。

    这个时候,UP暂停讲解:一般这种精心剪辑的视频,都可以做到自成逻辑。而一旦观众真的看完视频,就容易被带到王的逻辑框架中去。当他们带着王的逻辑框架再去看这场辩论时,不管老罗怎么说都会占据下风。

    2、某厂 leader “吵架”

    我很认可UP的分析,很多时候事情不止一套逻辑,也没有多少人可以完全基于物理定律做第一性原理的分析。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才是常态,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以我为主,而不是一上来就陷入别人的逻辑。

    口罩事件第一年居家办公期间,我旁听过老婆公司两个部门负责人“吵架”,发现其中一位姐姐就特别擅长跳出别人的框架,重新让话题回到她们自己的框架。

    因为当时的我还很容易被人带偏,所以印象极为深刻。时至今日,虽不能至,仍心向往之。

    3、吃过“自成逻辑”的亏

    更早的时候,我曾有过一段有点吃亏的工作经历。

    当时,我们部门有非常自洽的一套逻辑,基于这套逻辑,还做出过一些行业领先的成绩。因此,等我进去之后,已经有一堆黑话了。

    黑话黑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兄弟部门都有点听不懂了。当时我没太注意,但等离开这个部门去外面面试了,才发现跟同行都无法交流了。

    诚然,在那个部门的小范围内,这套逻辑和对应的黑话是有效的。但如果扩大到整个公司,乃至整个行业,就有点相形见绌了。

    ———

    总结来看,我警惕“别人的框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感觉不好受:

    有句话叫说“没有人可以在我的 BGM 中打败我”,如果把 BGM 换成自成体系的框架,可能更符合现实情况。

    而我们一旦进入别人的框架,那么解释权很容易拱手让人。如果在那一套框架中还分了高低贵贱,那我们很可能一进去就处于下位者。

    我通常是很多框架/体系中的下位者,进去之后经常会担心自己犯错,所以搞到后面话不敢多说,事不敢轻易做,非常消耗。

    哪怕进去后不是下位者,也需要很大的付出,才能维持住这个上位者的位置。这种付出的性价比,通常不会很高。

    2、适用范围有限

    能自成体系的框架,背后都会有一个牛人。但再牛的人所看到的世界,也不过是盲人摸象的一角。如果再把范围扩大,就会发现它不再适用,就比如我的那段工作经历。

    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它真的不一定适合我们自己。框架千千万,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但绝大多数的框架,天生就是为别人设计的。我们能做的,只有去适应。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不把时间花在适应别人的框架上,而是更多的以我为主地去探索,去面向真实的世界做功,反倒更容易出效果,心态也会更加自然。

    ———

    所以,在警惕的同时,我会倾向于怎么处理别人的框架呢?

    1、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这套框架背后的牛人擅长的领域,我现在会尝试从里面找一些对我有用的点,开展学习和探索,然后纳入到自己的框架中来。

    2、不争不抢,甘为人后:

    一旦进入这套框架,免不了被框架的高位者打低分。以前我很容易会陷入内耗,再后来又会想尽办法去争辩。

    但现在,我一上来就承认自己在这套框架中是个傻X,不再别人的框架中追求上进。

    与此同时,我也不忘分享,在这套框架之外,我能给对方带来增量价值的点。比如,跟硅谷 AI 从业者聊水下生意和下沉市场。

    最近我还在修炼一件事,那就是自己如果有幸在别人的框架中不是傻 x,但那套框架又跟自己关系没那么大,我也就尽可能放弃维护“不是傻x”所做的投入,让自己有「可以随时作为一个傻 x 离开该框架」的能力。
    59114
  • 兔撕鸡大老爷
    1天前
    中午跟朋友吃饭,她问35+离异人群是怎样的光景?

    我想到了好几个男女。

    稍微自律一点点,桃花就会多到开不完,但你可能会把大部分归类为不值一提的烂桃花,也不一定真的烂,就方方面面各有各的瑕疵,太远了,不够高/矮/胖/瘦,ego太大/太小,没能令你上头。亦或是太好了,过度向上求会被虐心,干脆就不要了。只会选身心都让人觉得舒适的,要么就是纯欲望交流,没有以后,明确了会别离。

    领到一纸证书后,结局不再一概而论,都是开放式的节目,每位伴侣的认知框架+从业体验,都是一种具备新鲜感的消耗品。

    随着我们年纪增长,每个人自然而然都有鱼池的,鱼池真的好大好大,工作上的,合作过的,朋友的朋友,见过面的,爱好圈子里的,社交媒体认识的。

    钩一甩,就是较劲的开始。

    人的情绪和决策都是一时一时的,寡久了想谈,谈久了想分,纯久了想海,海久了想纯,但35+海的时候会觉得累,不想当客服,下头又快,红线纠缠在同一时刻,就如同需要快刀斩的乱麻。

    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不大想再婚了or不想生了,都认为恋情会衰亡,婚育是责任,是经济纠纷,是时间消费,是给美好关系签一份劳务合同。

    倾向于只恋爱不再婚/不再生的人会越来越多。

    都认可孩子给我们带来了视野上的开阔,是活法的拓展坞。但这种开阔,一次就够了,人生还有大量时间想用来发疯,干一些青春年代没有干过的事情,好好消费,娱乐自己的短暂人生。

    很多人以为35+离异是一种悲剧,不是这样的,稍微有一点追求的话,虽说会有一点孤独时刻,大部分时间身心快活到没几个人会相信。

    而且好多绝活,是独活时才有专注力能去领悟的,有一种重回学生时代的feel,跟大龄单身未婚男女一样,才艺变化最为丰富。

    那种悲观生活的人,不在我的交友范围内,也不应该成为你我的观摩对象。
    4750
  • 大卫翁
    09:02
    大概是关于这个问题看过最中正平和的回答了。
    399
  • 两个小西柚
    2天前
    和好朋友聊天,我说有一句话已经被说烂了,说世界是个草台班子,挺有意思。我朋友笑着跟我说,说这个世界是草台班子的人,你让Ta去建一个试试。
    344
  • 王盐
    1天前
    有时候我觉得,对成年人来说,「学习知识」是个不太好的概念。

    例如说,你想到「学英语」,第一反应是什么?背单词、朗读课文、看英语材料、无字幕看美剧……

    但实际上,这是手段,不是目的。

    你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成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语言学家、英语作家。

    你一定是有某个具体的需求需要英语,你是为了解决问题才学习英语的。

    也就是说,你需要的不是「学习英语」而是「解决怎么用英语点餐」、「怎么告诉外国同事这个需求没法做」。

    就像外国人很多的旅游城市,做生意的小贩口语也很流利,他们不会觉得英语很难。

    他们也不在乎自己的语法、口音,他们在乎的是做生意。

    英语、俄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样的。

    换句话说,如果你想去一个外国人开的餐馆吃饭,你觉得有必要学几句英语交流。

    那么你就可以在一天之内「学会英语」。

    很多人被困在「学习英语」的传统概念中,觉得自己水平不好,学了很多年英语,见到外国人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这就本末倒置了。

    英语、编程、数学……很多知识的学习都是这样。

    大家在学习的时候,会有抵触心理,觉得难学。

    这恰恰是因为大家觉得学一点不算学会,必须系统性的深入掌握,才算学会。

    但实际上,作为成年人,学习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解决问题。
    117
  • 枪上花
    12天前
    生意和品牌,最终就选两个路线:非标与标准化。

    非标比得是混沌,是判断,是溢价,你在一个没人发现的市场,没人发现的地方,没人来到的时间点,没人定义的审美、文化部分,拿走一大块钱。

    标准化比的就是精益制造,精益生产,量化每个环节,追求标准,如同互联网行业带着标准化的技术、理念,进入非标的传统行业,在规模化上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为什么只追求基础功能的品牌难做,为什么干不过,因为本质不卷非标溢价卷上游工业制造了。

    个人只能做非标生意,高价、混沌、审美溢价、信息差,都是非标。标准化是大规模想象,轮不到你。
    715
  • 李奇
    12天前
    合成数据是不是近亲繁殖?
    62
  • ChatV
    00:38
    你看【自由】这个词,
    长得像不像条条框框?
    352
  • 常青藤Livy
    5天前
    和一个比较擅长升职加薪的前司同事出来吃了个饭,问了一些我的困扰。
    关于职场的认知 有些点并未完全理解,以防自己后面忘了,先记下来。未来不管自己是否已成长都可以再来对照复盘一下。

    1、你迟早需要成长为自己判断项目价值的人,而非老板给你指定项目的执行者。判断一个老板行不行也是类似的逻辑,看ta是执行老板的想法,还是自己根据底层逻辑判断。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板不懂细节,但提问一针见血的原因。
    2、从feature function product,逐渐宏观,要知道自己长期的规划和在做什么,而不是只做小需求。
    3、不要堆砌,要做核心的工作,企业要的是价值,而不是情绪价值。情绪价值是锦上添花的花,永远不是锦。要积蓄自己的精力做最重要的项目,不要拉长战线把自己搞得那么累。
    4、遇到别人抢项目就正面去抢,证明自己为什么可以做的更好,不要害怕不要怂,说明核心竞争力和自己可以提供什么。
    5、提升逻辑性、框架、结构性思维,只是百科/太零碎的话还不如gpt专业。他给我做了一个mock test,我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迅速从宏观下降到很细节的业务。他说平时就要多思考,要一直思考,想透了在遇到别人ask的时候才能立刻把主要框架说明白。
    6、厉害的老板们敢于拍方案是因为对方认知清晰,判断准确,而不是因为豁得出去。(这条被他狠狠嘲笑了,说我这个错误归因也太好笑了)
    7、我们还聊到了德扑和炒股,他说两者都像放风筝,在不同的时候要有不同的打法,时而紧时而松,没有一以贯之的策略。但重要的是要实践,要花心思认真对待。
    以股票为例,他自己年薪和理财收入持平,大部分时间是空仓,更多的时候在判断应该出手的时机。他每天都会看股市,能够赚钱的股票+能赚钱的时机并不多,投入时间+真的关注,并且经常复盘自己操作的误区。
    8、我最近德扑总是输,短码的时候开始患得患失,甚至直接摆烂,他说重码天生有优势,游戏机制决定的。我说我发现很适合职场的一些人并不担心项目失败,因为他们觉得大不了重头再来,像我们就容易瞻前顾后。答案说回了他之前说的那句,积累自己的逻辑判断和底层思考能力,时刻都在思考,才能保持正确/理性的判断。
    9、关于痛苦,即使没有眼前的痛苦和烦恼也会有新的痛苦和烦恼,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不要逃避,走捷径只能暂时规避问题,要勇敢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抗压力。
    10、未雨绸缪 比如现在虽然不适合买房子 但是仍旧可以多看看,万事早做打算。
    11、不会的技能要去学,不要拖。
    1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