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 ChatGPT 被纽约教育局封杀,我的一些思考
———————————————
最近关于 AI 的辩论已经「愈演愈烈」,上个月是 A 站关于「AI 绘画」的抵制浪潮,掀起了第一波有关 AI 话题的讨论。
如今站在「教育」的视角之下,上线才一个月多一点的 ChatGPT,也没有逃过被一些州「封杀」的命运,最近更是在 twitter 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争锋相对的激斗。
核心分歧点在哪儿?假如 ChatGPT 都能生成如此容易让人信服的论文和其他问题的答案,这会让学生更容易作弊,更容易和更便捷地得到问题的答案,也会让学生不再培养「批判性思维」(有时会生成错误的信息)。
———————————————
关于这个观点。我也有一些想说的:
标准化教育真的培养了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吗?当我们担心「新科技能让学生更快得到答案,所以他们不再好好思考」的时候,不如想想看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担心。
事实上,标准化的教育制定了一套看不见的规则和思维方式:唯分数论。或者说,被制定了太多正确答案。
如果有一大批学生真的想的是「哇,这个 AI 能够直接给我很棒的答案,好吧,那我直接写上它给我的答案好了」。这恰恰证明了过去教育的失败,因为我们直接跳过了「批判」的环节。
否则,现状下的大多数学生的反应应该是:「哦?这个 ChatGPT 能给我很不错的答案?我倒要看看其中有多少是错误的,哪部分是能为我所用的,哪部分则是翻来覆去讲述的车轱辘话,毫无意义。」
分数代表的意义也许过于功利了……不是 ChatGPT 让学生丧失了批判性思考,而是 ChatGPT 让我们看到了过去的教育系统并没有很有效地去培养批判性思维。
———————————————
因为过去的教育逻辑是:「同学们,你们一定要思考后才得到这个答案,而不是直接通过搜索得到答案,否则你就无法塑造批判性思维。」
但其实这个模式有一个隐含的前提是 —— 今天我要做一道习题,但这个习题首先一定对应了某个所谓的正确答案,我的目标是思考如何论证这个答案是正确的。
在这个过程中,思考确实存在,然而是不是在塑造最重要的「批判性思维」,却是另一回事情。
《偏差:人类决策中的陷阱》一书提到,我们自认为是在客观地核查事实,但我们其实只是在极力寻找能够证实「正确答案」的各种元素。(最终我们总能找到,见 P9)
我们也许只是在「自以为能够培养出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系统里自嗨。
「教育」的定义是什么?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索答案。如果教育带来的东西是能够被搜索引擎搜到 or 被 ChatGPT 解答的,那样的教育真的是我们期待的吗?
关于道德重负 by
@Szhans :
m.okjike.com也许我们不该禁止 ChatGPT,而应该感谢 ChatGPT,感谢它的出现暴露了过去的教育并没有真正有效培养出「批判性思维」的事实。
———————————————
再进一步讲,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在搜索引擎的时代,我们是如何得到答案的?其实靠的是「慢慢逼近」。
当我们搜索疑问的时候,你是否会只看一条答案就立刻关闭网页?你是否会瞅瞅评论区?当你搜索喜欢的视频和笔记的时候,你会不会仅仅只阅读第一条?
也许不会。这个过滤的动作可能快到你自己都没意识到。我们其实是在不断不断的对比中才能得到 Maybe 最接近“真实”的数值的,代表着一次又一次的「试错」。
试问:假如真的存在正确答案,那没有实践和对比,我又哪里来的素材去「逼近」某个所谓的答案?如果直接被教育「什么是正确的」,好吧,我想我们真的从未被培养过批判性思维。
———————————————
最后,我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通过搜索引擎获得信息的例子,其实还可以再大胆一点。假如你今天要去某家餐厅吃饭,于是你打开了美食 app 查看附近的餐厅。
假如今天我看到两家美食店,A 评分 4 分,B 评分 4.5 分。
一方面,我们可能会这样思考:「为什么 A 少了 0.5?」于是开始翻评论,比如看到味道不怎么样 blabla,然后你得出结论:怪不得,A 就是因为 XXX 不咋地丢了 0.5 嘛。(有思考,但并没有调用批判性思维)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这样练习思考:评分固然是不错的参考,但如果我今天选择全然相信「评分」,其实就是全然相信「一切都能够被量化」的价值观。
所以我们会思考:每个人的口味不一,「你觉得好吃我觉得不好吃」并不一定是能够通过星级评定就能推定最终结论的。我们本想通过量化「求真」,结果却因此「失真」,真是可惜。
最终,在销量足够多的情况之下,评分是 4 还是 4.5 对于我选择去 A 还是 B 餐厅吃饭并不一定有太大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