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喜欢洛阳桥南的村子。缘于一场意料之外的,走菜地、闯鸡圈、和阿嬷“盲聊”的接地气之旅。
看过潮汐图,六月初涨潮的时间在上午,于是临时改了行程直奔桥南村委会。
早晨的蔡公祠只有除草的阿公和我,第一次知道一块石碑是由“文章、书法字体、石刻手法”三个部分组成的,三者都出自大师则被称为三绝碑。
很多博物馆都有石碑展厅,没有讲解很难了解其中考究,但凡遇到行家如老李,讲者滔滔不绝,观者难移其步。
伫足听完,标签化的“世界上第一座跨海式大石桥— 洛阳桥”一下子被具象成由“卖田捐款的蔡公,举家建桥的村民和和尚”这样一个个人物,在一次次涨潮落潮放下一块石材,7年才终于落成的鲜活故事。
好奇老李提到的土地公庙,走进小巷两步被一群鸡鸭围攻,不禁怀疑走错路,害怕无意中擅闯民宅,于是退到路口举着PDF里的照片礼貌问路,阿嬷一边往里指一边冲我说“mo yao jin”,才得以拜访这位难得一见的直接刻在大石头上的地方神明。
虽然没有刻意相求,但一直认为走完洛阳桥能成功抢到演唱会票,一定是土地公公保庇。后来阿嬷也进来拜拜,再次道谢之后按下快门离开。
走过“池总巡”对面有一个大门,千万不能着急去看洛阳桥就直走,左拐进去之后,词汇贫乏如我一时只能想到用“别有洞天”来形容。村子里最漂亮的番仔楼余庆楼、出砖入石墙、有一面“福”字的石门古地都在这里。
余庆楼暂未开发,院门微锁,我站在小院外拍照,路过的阿姨热情指路,穿过旁边一小面菜地可以自己走进去看没关系。
得以抬头细看屋檐的砖雕和二楼的红对联、老木门,一楼是熟悉的闽南花砖石窗,突然有人造访,连隔壁老房子里的小猫们也出来打量我。
一旁石门古地的屋檐特别特别好看,屋顶有九位神仙依稀能看到有些像铁拐李、张果老,猜测或许是九龙君,可惜没有展开讲解具体故事,如果每个屋檐都看,讲三天这些故事也讲不完吧!(外地人好奇心爆棚)
来的这天刚好是初二,一路上看见祖厝和宗祠里村民烧着金纸,挑着贡品(可惜没有博主们的社牛体质,没敢上前攀谈)。
不到500米路走了一个半小时,最后在桥头不远遇到了一个正在开耗的阿嬷,虽然完全没听懂停下手里活的阿嬷对我说了什么,但依然感受到了这里的热情。
出发前朋友提醒“洛阳桥一公里的路基本没有遮挡哦”,沒在怕的,那个正午的我撑着一把小伞顶着正午的烈日在桥上一步一停、东张西望着走过。
桥上行人三三两两,听着耳机里老李念着余光中的《洛阳桥》突然眼眶湿润,“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好像被一路的故事,一路的相遇,被诗句带着穿越了千年。
我记得走到桥北回望一眼,一半红树林一半红砖厝的眼前景致,正午阳光灼烈,游客纷纷坐在蔡襄像旁的树荫下歇脚,从蔡公祠到蔡公像,听完蔡公故事的我们,多带走了一些柔软回忆。
#城市路上观察学